民间博物馆藏纳的别样世界
2017-09-03文/曹雯
文/曹 雯
民间博物馆藏纳的别样世界
文/曹 雯
◎宋窖作家书屋
盛世兴收藏。博物馆则是藏品展陈的最佳场所。
放眼世界,博物馆领域早已形成公立博物馆与私立博物馆日月争辉之势。公立博物馆荟萃国家宝藏,私立博物馆藏纳奇珍异宝,二者在文博领域互为补充、相映成趣,为人类文明传扬文化馨香,延续历史温情。
近年来,中国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正式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达982家,占我国博物馆总数的21.8%。而随着2015年初《博物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贵州,5年间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从2011年的4家增加至2015年底的11家。因地缘文化与多民族历史,贵州民办博物馆主要以民间题材和民俗文化为主,并涉及古生物化石、酒文化、报刊收藏等门类。
从私人收藏到民办博物馆,其间都有着一个满载情怀的故事。收藏爱好者将毕生收藏的珍品转化为公共展陈,不但有利于公共文化的提升,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藏品的社会意义,折射出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内涵。
博物馆与旅游有机结合
“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意思是能够辨识多种事物。而将“博物”与“馆”连接起来,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中国出现仅有一百年。这一百年间,博物馆因循社会发展的历史需求,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不断出现新的形态、方法与收藏对象。
近年来,贵州民办博物馆依托旅游业的发展热潮,与国有博物馆一起发展出“博物馆+旅游”的独特运营模式。通过参与性、娱乐性的项目,使游客提高对藏品的文化体验,并在一定的历史、艺术氛围下,配套餐饮、购物、文化演艺等多种功能,将博物馆化身为具有独特魅力的知识型旅游产品。
习水土城,在这个人口不到两万的集镇上,因拥有8个各类博物馆,成为中国博物馆最多的小镇。其中位于土城镇长征街,由习水宋池老窖酒业投资建设的民办公益性宋窖博物馆,是贵州省旅游局推荐的贵州白酒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一个重要参观点。2016年,宋窖博物馆的日均游客为300人,节假日的一天里则有上千人参观。
笔者了解到,宋窖博物馆分为室外陈列、室内陈列、千年宋窖遗址馆、酱香白酒生产工艺演示场馆4个部分。在这里,游客可追溯赤水河作为美酒河的历史源流,探索土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宋代酒文化,其中千年宋窖遗址馆将有着千年酿酒历史的古酒窖修缮并恢复生产,还原传统酿造工艺,成为我省酿酒业的一块活化石。酒业总经理邹德生表示,通过这个集参观、体验为一体的博物馆,把整个赤水河的文化进行系统展出,对于发掘、研究、保护和发展赤水河白酒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于2008年1月正式对公众开放的遵义市嘉丰民俗博物馆,与同在红军街上的遵义会议纪念馆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因为是免费开放,不少游客看完遵义会议纪念馆便转身走进嘉丰民俗博物馆。在这个面积1100平方米的民办博物馆内,汇集了民间建筑木雕工艺、黔北傩戏用具、贵族家具、精美瓷器、书法精品等数千件藏品,较为集中地展示了黔北民间民俗文化。
“免费开放是很好的事,还能学到很多关于傩戏和仡佬文化,有不懂的地方,馆长也会耐心讲解。”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一位游客这样写道。游客口中的馆长叫吴军,在收藏与保护黔北文化的道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20多年,足迹遍及遵义和周边的村村寨寨,希望对本土民俗进行系统收藏。在他的努力下,往昔时光中的片片历史,随着一件件藏品在博物馆中舒展复活。
遵义嘉丰博物馆的参观者除了贵州省内的,还有四川、湖南、北京的不少游客,甚至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海外高等教育机构也组团专程前来参观。韩国仁荷大学还与遵义嘉丰民俗博物馆共同组建文化研究联络室,加强交流和互动,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贵州宝贝。民间博物馆的件件“家珍”,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宋窖国际艺术馆第三展厅
◎宋窖博物馆室第三展厅
◎遵义民俗博物馆
秉持情怀开创一方天地
在贵阳市南明区指月街13号的一间地下室,笔者找到了贵阳金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馆长金仁义。地下室光线昏暗,要开着灯才能看清室内的全部构造,屋内摆着几件简单的家具,但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四处摆放着的古生物化石。
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全面,有着“古生物化石王国”的美誉。贵阳金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多年来坚守对贵州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的展出,力图用古生物化石展示凝结在躯体上的历史,启示和提醒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去年从贵州民族博物馆撤馆,金阳的展馆还在筹建中,场地是朋友送的一个废旧工厂,预计今年上半年能改造成功。除了贵阳还在建设的这个展馆,我们在北京还有一个展馆,场地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对于金仁义来说,当初因为个人兴趣爱好,收藏古生物化石,后来在各类展览中与贵州古生物化石的精品展览不断结缘。2007年,贵阳金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正式申报成立。
然而,因为没有固定的展览场地,金仁义和他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从金阳辗转到省科技馆,再到贵州民族博物馆,一路倒腾,颇费功夫。
这不是金仁义一个人面对的困顿。众所周知,民办博物馆资金投入相当大,场地自己租,人员自己聘,水电费自己交,藏品自己买,除此之外,安保、防火防潮、藏品修复等管理成本也很大。常常是馆内一件藏品价值数千万,但展馆却陷入亏本运营的困局。
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的刘玉智藏报馆,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刘玉智老先生及其家人的心血。每张报纸的内容都是一份宝贵历史资料,记录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除了常规的报纸,刘玉智还收藏有一些奇特的报纸,如名片报、伞报、姓氏报等。
刘玉智表示,开始看报纸只是为了从中学习文化知识,看了报纸过后,他发现报纸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于是开始集报,后来建立了藏报馆。为了更好地把报纸保存下来并且能够让大家来参观,刘玉智买下一块60亩的荒地,一点一点地为他的报纸安“家”。
“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全家人的余钱几乎全都花在这个藏报馆上面了。”刘玉智说。即便如此,藏报馆也面临着展示场地狭小、运营经费窘迫的困境。“我老了,能做好这一件事情,一定尽力做好。”
◎贵阳刘玉智藏报馆之字画馆
责任编辑 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