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都式蜡染

2017-09-03文/刘

藏天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水族蜡染铜鼓

文/刘 雍

丹都式蜡染

文/刘 雍

◎丹寨蜡染服饰,右为作者

贵州蜡染闻名于世,其中丹都式蜡染(即丹寨县苗族蜡染和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蜡染)是其中最有特色的品类之一。这种样式的蜡染分布在黔东南丹寨县排调、雅灰、扬武、复兴、金中、鸡加、巫蛙地区和黔南三都县交黎、打渔、都江、普安、高硐、交梨、苗龙、三合、拉揽、阳基等地区。笔者曾三次前往该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对当地的蜡染情况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2005年,“丹寨苗族蜡染”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制作程序

早期的蜡染使用自织的麻布、棉布,比较考究的蜡染制品则使用自织的有凸凹暗花的斗纹棉布。这种布厚实,经久耐用,有肌理效果,用磨芋或白芨汁在布上均匀涂抹,待阴干后用光滑的牛骨或卵石磨光磨平,为画蜡作好准备。

用来画蜡的铲形蜡刀类似鸭嘴笔,但有的是平头,有的是半圆形头。蜡刀刀头由双数层数的铜片构成,融化的蜡液贮在铜片间的空隙,随着蜡刀在布上的移动,蜡液从空隙处渗出,形成线条和块面。而蜡刀的手柄可以蘸蜡,用来画点。所画线条宽度和长度,随着蜡刀铜片的层数和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用铜来做蜡刀是因为铜的热容量大,可以较长时间保持蜡液不凝固,蜡液则盛在小铜碗或小土饭碗中,用木炭微火保温。画蜡时,苗族或水族妇女大多将布置于大腿上用蜡刀醮上蜡液“推画”。传统的画蜡,一般不打草稿,最多用稻草杆或竹片测定距离,用指甲画出大致轮廓。

用来染蓝的蓝靛由植物蓼蓝制成。蓼蓝春种秋收,收割后沤入大木桶中长期发酵沉淀,并加入石灰水、草木灰或土碱中和酸性,加入田锈水以增加铁质,使颜色发青,还要喂酒使色泽鲜亮。有的还要加上陈染液、野花椒、野牡丹根等植物熬成的汁。用来染黑的染料,由野山柳、野杜鹃、板栗壳、皂矾、五倍子等捣烂后熬煮制成;用来涂红的颜料,由茜草、椿树皮、杨梅汁、红花、牛血、朱砂等物熬煮制成;而用来点黄的的颜料,由黄栀子、杨槐花、石黄等物熬煮制成。

将画好蜡的布固定在一个竹圈上,形如一顶圆顶蚊帐,以防止画蜡部分折叠而产生裂痕。然后再放进染缸中浸染,每次两小时左右,然后取出来晾干,让其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反应。浸的次数越多、颜色越深,中间还要用黄豆水、红子根水和牛胶水反复上浆。染色完成后,用极少量的染液加水烧开,把染好的布投入其中煮去蜡,现出图案,再用清水漂洗晾干,蜡染就制成了。有的蜡染还需要在一些小面积的部位涂上其它颜色,而被煮落的蜡收集起来可以重复使用,被称为“老蜡”,尤其珍贵。“老蜡”由于部分碳化和混杂有蓝靛等杂质,颜色较深,根据复用次数的多少,有土黄、咖啡、黑色等不同色阶。用“老蜡”画出的半成品,在未染前艺术价值就不逊于完成的蜡染。

◎中期丹都式蜡染:莲花雉鸡蝴蝶纹背面

发展阶段

现在存世的丹都型蜡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约在1911年以前,艺术风格古拙而神秘,特征有以下几点:1、受铜鼓艺术影响较大.许多蜡染纹样直接来源于铜鼓纹样,几何纹样所占比例较大;2、线条粗犷,画面上白色块面所占的比例较大,用点构成的图案也较多;3、造型古拙,动植物纹样具有几何化、概念化的特点,动植物纹样与几何纹样有机结合;4、床上用品中只发现蜡染被面而没有发现蜡染床单。

◎未染前的蜡染(上);中期丹都式蜡染 吴伯则 作品(下)

中期约在1911年到1949年之间,艺术风格纤巧而精致,特征如下:1、受铜鼓纹样的影响减少,脱胎于铜鼓的圆形图案内部开始产生变异;2、主要用流畅而纤细的线条构成画面,块面和点的应用逐渐减少,字纹、寿字纹、攀长纹等开始进入画面;3、动植物纹样的比例增大,种类增加,注重对各种动植物特征的描绘;4、床上用品中的蜡染床单开始出现。

晚期大约从1949年至今,艺术风格世俗而繁复,其特征如下:1、基本上跳出铜鼓纹样的格局,圆形图案中填充了文字、花果等世俗纹样;2、画风自由而多变,构图不一定对称,线条有粗有细,块面有大有小。点用得更少,有的连边上图案也不画了,更多的汉字进入画面;3、动植物形象日趋汉化写实,原有的传统图案减少了,只剩下了雉、鱼、龙等不多的几种,而孔雀、凤凰、金鱼、牡丹、葡萄等外来纹样却大量增加;4、蜡染床单普遍使用。商店出售的绸缎被面和印花床单,有取代传统蜡染产品的趋势。

◎清代册页《七十二苗全图》之八寨黑苗

图案纹样

制作丹都式蜡染的水族传承了古越人的“稻作渔捞”文化,对于鱼有着特殊感情。相传水族祖先离开东南沿海北上时,仙人送给“远征军”一种肚子里装有九种草药的鱼。途中发生了饥馑,幸亏这种神奇的食物吃一点就能产生充分的热量,水族先民终于找到月亮山区、都柳江上游这块沃土。后来九种药失传了,人们用韭菜替代,于是“鱼包韭菜”成了水族最珍贵的菜肴,鱼成为了丹都式蜡染中最常见的图案之一。

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最主要、最神圣的祭器、礼器和乐器,因此铜鼓纹也是丹都式蜡染的主要纹样,而且常常是作为中心图案来使用。在一些被面上,鸟和各种动植物围绕着铜鼓形成一个整体,丧葬用的“寿被”也多选用铜鼓图案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中晚期丹都式蜡染中的铜鼓图案发生了变异,人们不一定完全模仿真实的铜鼓纹,而是在铜鼓的外型中填充进一些动植物纹样。

许多既是苗族、水族神话传说中的角色,又是人们常见的动植物,也成为丹都式蜡染的传统纹样。在丹都式蜡染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不同的花朵,比如荷花和菊花在同一个植株上开放;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果实,比如桃子和石榴在同一条根上生长,这是因为它们都象征幸福美好,代表多子多寿,所以民间艺人常用锦上添花的手法来增强效果。在丹都式蜡染中还常能看到花中套花、果中套果,果中有花、花中有果,叶中开花、花中生叶的图案。甚至动物身上长出植物,植物体内孕育动物,动植物同体的图案也随处可寻。这不仅是因为丹都式蜡染的创作者们在创作中需要把美集中升华,更主要的是反映了这些民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即各种不同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和无生物,都是有灵性的,而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丹都式蜡染中还有众多的几何纹样:云彩纹、水波纹、火焰纹,常见的还有一种马蹄纹。这些纹样也有其特殊含意:水波纹是纪念迁徙中渡过的河流,马蹄纹是象征富贵和权势,螺旋纹则有牛头上的毛旋、救命药草“机机豆”形象、铜鼓上的图案、水中旋涡等不同说法。

丹都式蜡染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其艺术形式高度图案化、装饰化、程式化,构图对称均衡,造型概括饱满、善于夸张变形。抽象的几何纹样和动植物等具象纹样,在同一画面中融合得天衣无缝。丹都式蜡染均为二维空间的平面构图,疏密关系的处理十分高明。蜡染的作者们对于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图案手法运用得十分娴熟。

◎水族蜡染高手向大家展示作品(1991年刘雍摄于三都自治县高侗)

责任编辑 陆青剑

猜你喜欢

水族蜡染铜鼓
蜡染的纹饰探讨
水族敬酒歌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上帝的水族馆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