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艺海 醉心书画
——李维力书画漫赏
2017-09-03马宏明
文/马宏明
遨游艺海 醉心书画
——李维力书画漫赏
文/马宏明
人物名片
李维力,现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人大论坛》杂志社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贵州省青年书协副主席,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李维力1957年生于贵阳,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自幼喜好书法,经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磨砺,无间临池,已成为贵州书坛名家。
李维力精于行草、走帖,师法晋人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王献之《中秋帖》,宋人米芾手札,但他在行草书上用功至笃的当数元人赵松雪的各种法帖。李维力早年所作小楷与行书,与赵松雪斋形似神似,直逼元人,斯时他还向身居北京的中国书坛名家张荣庆先生求教。张荣庆书法秀劲雅逸,透出浓郁的文人气息,而李维力的书法亦秉承此绪,得文心诗情,秀逸洒脱,点画之间皆得帖学风韵。
李维力在笔法上更加注重变化,中锋为主而锋出八面,方笔圆笔相互依存,使之圆中寓方,方中蓄圆,表现出线条的力量感和浑圆美,更具律动之态、音乐之气。他手中的笔似乎就是一根魔杖,出神入化,抑扬顿挫,任其所为。当代草圣林散之有诗云:“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借来誉李维力的书法创作状态,最为恰当。
结构上,李维力随机生发,出之自然,得之偶然,有的字被挤压收缩,而有的则一泻千里,有气贯长虹之势,小者不觉闷郁,大者不显狂野,反倒迭宕起伏,彼此呼应,已至出神入化之境,似游戏笔墨,又似轻松图画。
李维力用墨多顺其自然,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不论新墨宿墨、涨墨枯墨,墨色变化多端、丰富异常,使之酣畅淋漓而擒纵有度,涨墨、重墨处展现出力量与厚重,渴笔飞白处亦呈遒劲与潇洒,两相对比,浓淡呼应,其擒与纵的关系宛如天成。在章法上李维力亦十分讲究,并铸入了许多现代书法新理念。他将古人的大小不拘、参差历落、随意涂抹而不假雕饰的信札、草稿的章法布白,移诸其行草书作品中,使得其行草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自然美和浓郁的书卷气。如近来为筑城广场创作的行草书《梅岱诗三首》,分左右两石,远远看去如册页的两面,又像诗稿的两页,整幅看去疏密有致,开合自如。
行草之外,李维力亦善隶书。他早年曾在汉隶上下了极深功夫,遍习汉碑,但近年来他将视角投向秦代竹简帛书上,并对之进行研究性临习。秦简系介于篆隶之间的书体,没有明显的蚕头雁尾,结构古拙凝重,书写时以篆书笔法居多。李维力撷取厚拙笔意,并融入草行风姿,使两者相互渗透、彼此弥补,既有浓郁的古意,也有行草书的灵动随意。就线条而论,更加丰富多变;就字形而言,则恪守帛书的古拙苍厚。墨法上,宿墨、涨墨、焦墨、淡墨、渴笔、飞白参杂其间,但却能出之自然;在章法上,则采取疏密得当,强调黑白对比,有很强的当代书法特征。
李维力对绘画的追求,是其书法创作的延伸,其绘画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充分利用其书法功夫,抒情写意,往往在书法创作之后,以砚中宿墨、案头剩纸,随意挥洒,任腕涂抹,其山水以书法用笔为之,笔笔写出。近观好像看不出画的独特之处,但当搁笔悬墙后,那些看似无物的线条,其实是构成节奏与山骨的基本原素。他的这些山水画,可谓入古出新。入古是对古人的巧妙学习。李维力曾如读帖一般对“四王”“四僧”的山水画进行过仔细研究分析,应该说他的绘画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因之也就没有学院的程式化操作,这反倒成就了他绘画中随机生发、任情挥洒的创作方式,也成就了他以书入画的书写与抒情。
◎李维力作品
李维力自号散散人,居室为三平斋,取平常人、平常心、平常事之意,性情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爱好广泛,游心于艺,游心于淡,不与人争,万事随缘。把壶品茗,赏兰鉴石,是其生活中除书画外的重要部分。他对各种印石的收藏研究,很是用心,一块印石,只要他见到,可对其产地、品种、渊源、掌故、价值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如偶遇一稀有品种,上等印材,他总会握于掌中,反复把玩,如见故人,似晤良友。印石之外,李维力对兰花亦情有独钟,兰花的种类、名称、习性等,他都能了然于胸。
其实对文玩、印石、山花野草的爱好,是文人墨客的雅好,修身养性的一环。作为书画家而言,这便是字外功,是书画家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只有在长期的实践接触把玩中,见多识广后,才能领会个中真趣,也才能沁润心田、滋养书画。李维力书法上有如此成就,与其多年浸淫艺海,赏石品花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