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名医] 古代要是有诺贝尔奖 能不能颁给他

2017-09-03张丽

乐活老年 2017年3期
关键词:葛洪青蒿诺贝尔

文/张丽

[历代名医] 古代要是有诺贝尔奖 能不能颁给他

文/张丽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屠呦呦,她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获得了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如果说屠呦呦的成功也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之上,那这位巨人的名字应该叫葛洪。

一位敢于打破常规的科学家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化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看似晦涩难懂,实则简单有趣,“挂在手肘后头随时可以拿出查阅的应急书”。书中收集了大量急用方剂,方剂中的药材简单易寻,打破了以前救急药方不易懂、药难寻、价钱贵的弊病。在书中,他还强调灸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地注名了灸的使用方法,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也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在《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这种病会互相传染,病情十分不易控制。染上这种病的人也说不清自己哪儿不舒服,只觉得怕冷发烧,浑身疲乏,精神恍惚,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这种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核病,可以感染人身上的许多器官,如肺结核、骨关节结核、脑膜结核、肠和腹膜结核等等。

一位善于发现勇于担当的医者

葛洪隐居罗浮山之前,曾在浙江一带生活了近10年。有一年,这里发生了疟疾,病人畏寒、发热、多汗,周期性发作,然后接连死去,各种办法都尝试过,却无济于事。葛洪寻方采药时发现,有一个村子里的居民很少感染这种病,即使得了,十有八九也会“不药而愈”。他仔细观察了村民的生活作息,发现他们无论做饭、饮用还是洗涮,用的都是村边小河里的水,河岸边长满了蒿草,也就是青蒿。为了确认自己的想法,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提到青蒿,但不是用于治疗疟疾,而是“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虽没有明确说可以治疗疟疾,但他决定一试。再有村民感染上疟疾时,葛洪就会采集一把青蒿,用二升水浸渍以后,绞扭,取得药汁,然后请病人一次服尽。没想到,用这个方法竟然真的救活了不少染病的百姓。这种方法也被他记载到了《肘后备急方》中。如今,江南有关治疟的民谣还有“得了疟疾不用焦,只要红糖加青蒿”“喝了一碗蒿子汤,保证摆子不上床”“疟疾骨蒸痨,早点喝青蒿”。但是,由于古代资讯落后,葛洪的这一发现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开来。

正是1700年前葛洪关于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予了屠呦呦教授关键性的启示,从而突破了当时的研究困境。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把葛洪称为“公元4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家”,并由此认为“整个医学、化学源于中国”。习近平主席2015年出访英国时,在致辞中引用的“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一名句,也是出自于葛洪的《抱朴子》。

猜你喜欢

葛洪青蒿诺贝尔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白米青蒿社饭香
阿克苏诺贝尔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2019年诺贝尔颁奖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乡野里的青蒿
百年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