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些话我想说给你听

2017-09-03吴斌荣编辑吴颖

父母必读 2017年8期
关键词:老人家养育生活

文|吴斌荣 编辑|吴颖

有些话我想说给你听

文|吴斌荣 编辑|吴颖

一位历经隔代育儿16年的妈妈给所有新手父母的真心话

既想养育好孩子,又想打理好自己的工作,所有的新手父母在主动或被动选择和老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都会深受其恩泽,却也会饱受其苦。但从中,我们也汲取到了不少生活的养分。

吴斌荣,作家,独立编辑,儿童问题研究者,现居上海。

著有《儿童空间——童年无法重来》《慢吞吞急诊室》,“边过日子边教育”丛书之《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做更好的父亲》《老人家和小人家——写给和老人一起养育孩子的父母》。创作图画书作品有《花布奶奶》《米蒸糕与龙风筝》《巫婆的歌》等。

前一阵子,一位插画师朋友托我给她的一位朋友签画我当时刚出版的一本书:《老人家和小人家——写给和老人一起养育孩子的父母》(后文简称《老人家和小人家》)。受朋友所托,我立马着手写字、画画和签名,当天就按照地址快递了出去。隔了一段时间,这位插画师朋友着急地问我,她送朋友的这本书怎么还没有到。我有些纳闷,告诉她我早就办好了,并告知了她快递单号请她查询。

我知道你的那种难受

当晚,这位插画师朋友回复我追查的结果。原来,她的朋友和公婆住在一起,共同养育刚出生不久的宝宝,一直和老人相处艰难,困境重重,本人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这次,是她的公婆代收了那本书,却没有告诉她。

我听了朋友的藐视,心头一阵阵地疼。我晓得那种僵硬的关系带给这个家庭和身在其中的人们的难受。每天要面对,时刻会爆发,负面问题始终在那里得不到疏解,而且不断淤积,加深伤害。每个人,是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无一人可以幸免。无论是年轻的小夫妇,还是老人家,甚至会“殃及”家里尚年幼的小人家。

我至今仍记得在结束和妹豆(我的女儿)的爷爷奶奶共同生活16年之后的那个暑假,我和小布(孩子她爹)、16岁的女儿一起冒着酷暑收拾房间,热火朝天的、打鸡血似的、彻头彻尾地收拾屋子。我们逐一擦拭一个个的抽屉,擦拭那些积落了16年的厚厚的灰尘。我们毅然决然地扔掉一些东西,带着恨意和快意,终于可以不用囤积这些一辈子恐怕都用不上的杂物了。我们重新摆放自己喜欢的东西,带着某种积郁许久的情绪。

终于,我们和他们的16年结束了,我们都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

我给你的3个重要建议

既想养育好孩子,又想打理好自己的工作,所有的新手父母在主动或被动选择和老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都会深受其恩泽,却也会饱受其苦。我们得以全身而退且相安无大事,从中也汲取到了不少生活的养分。愿我16年来和老人家(公婆)共同生活的哭过、笑过的经验之谈,带给大家些许力量,提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其一,家有老人要当宝

在《老人家和小人家》这本书之前,我在我的另一本家庭教育著作《有一种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个生活细节》专门列出一个章节,讲“家有老人是个宝”。这本来是一句老话,我们世世代代都相信年轻一代能够从前辈、从过来人、从老人家那里获得智慧和力量。我对此深信不疑。

事实上,写这一章节的时候文字涌动而出,几乎不费气力。虽然当时的我身陷属于我们的困境里,但我在爷爷奶奶身上,在和他们共处的日日夜夜里,观察到、体会到太多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学习、欣赏和赞美的东西,那些传统的、美好的、大智慧的东西。比如节俭,比如自力更生,比如待人接物的不远不近,比如他们特有的审美,比如默默做事的踏实和务实,比如面对共同生活带来的困境时的隐忍。爷爷奶奶并不故意显摆什么给我们看,他们只是自然地过他们的日子,按照他们习惯和舒服的方式。

我把这些写下来,拿去发表和出版,告知读者。我把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老人家的好说出来,讲给小布和妹豆听。在这全部的过程里,我和读者、家人多多少少从中获得生活的昭示,我们会比其他的年轻父母和他们的孩子更能意识到这些难能可贵的部分,更有意识去珍爱,去赞赏,去享有。而不是习以为常,不觉知他们的好,眼睛里全是他们的不当之处,心被抱怨和嫌弃填塞。

我觉得你也可以。别只跟我讲“我可能没有您那么幸运”“我们家的那位老人实在是和您说的没办法比的”,那些都只是你停滞原地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托词,是懦弱、无力和毫无价值的。善意眼光的注视之下,才有可能收获善意。

其二,始终记得“矛盾是生活摆在我们面前的礼物”

每每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也会眉头皱,心头堵。但是很快,我会把自己拉回到我的路数和招式里来,那就是“边过日子边教育”。看,生活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好机会!它把矛盾和冲突摆在我们面前了,我们逃不开的,闪不了的。我们尝试抽丝剥茧地去了解情况,去倾听当事人的意见,去观照自己的言行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去尝试沟通、做解释,去试图整理和总结归纳出来一些新的或是更好的办法,防止或是规避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我的做法是:误会要及时消解,问题最好别隔夜。我们要对情况保持敏锐,观察到苗头就需要采取措施。我的经验是:绝不在孩子面前说老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对,尤其是孩子也会被恶劣情绪困扰之际,我更不会火上加油、添油加醋说老人家的坏话,而是和孩子一起试着从老人家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甚至会去追溯老人家的童年和年轻时候的经历,来淡化不良情绪,来淡忘事件本身。如此,孩子和我们是在练习如何看待他人、理解他人、与人相处。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比学历和分数重要无数倍的品质和技能。

如此这般,反复练习,端正看待矛盾的态度,转消极为积极,变怨气为力气,积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难道不是好事吗?

其三,不要一个人孤军奋战

我有几个特点,算不上是优点,但肯定不是缺点。

一是凡事总是比较容易看到积极的一面。

二是比较容易忘事,尤其是我潜意识里不想记得的事儿,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我大脑内存不够用,装不下太多“鸡毛蒜皮”。绝不是神经大条,我敏感得很,敏锐得很,却练就一身自动化了的记忆删存的本事。何必自己苦自己?心念,帮助我们进化。

三是深信交流的能量和团结的力量。当和老人相处的生活确凿地给我们带来苦恼的时候,一个人生闷气真是百害无一利,对着孩子或是其他家人发泄怒气和怨气更是愚蠢,更会制造新的事端出来。我总是在不断尝试寻找交流的突破点,调剂交流的分寸,总是在练习去调动和运用一切力量,为家庭的和睦和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我们身边,老人家、小人家和你的另一半,他们是我们生活的伙伴,更是教育团队的成员。孤军奋战的结果,总是悲壮或是惨烈,何必呢?刻意或是无意孤立了、冷落了,放弃了其中任何一位,都会造成某种对立的局面,都是添堵、添乱的事,都是在往“和为贵”的道路上逆向而行。因此,一切的倾诉、听意见、讲解、求同存异的讨论、表决、家庭会、单独谈话的形式和做法,都是必要的。只是在不同的家庭,担当这个角色和责任的人不一样而已。若真是没有人来这样做,或暂时没看见合适的人来扮演这样的角色,我们恐怕只有自己培养自己了。

前两天,我先生小布开玩笑地问我:“你那么有经验,有爱心,以后妹豆有孩子了,你帮她带吗?”我想了想,很肯定地回答:“如果条件允许,她应该全职,在最初的三五年里亲自照料孩子。”

猜你喜欢

老人家养育生活
铭记于心的残缺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生活感悟
我想去看望上帝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