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

2017-09-03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17年14期
关键词:成绩单甘肃省林业

■策划/执行 本刊编辑部

一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

■策划/执行 本刊编辑部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作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和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联系在一起,归根结底是因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合理与否,常常关系到当地生态保护的现状。在大力发展农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气候、水、土地无一不时刻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如何做到既能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又不至于影响农业自然资源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守住绿水青山

据环境保护部调查,“轻保护、重开发”的问题在全国许多自然保护区都不同程度存在。涉及保护区的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农业生产活动、资源采集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等,成为影响自然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表示,遥感监测发现的采石、工矿建设、能源资源开发、违法无序旅游开发以及其他人工设施建设等已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一些自然保护区的价值和功能受到损害,个别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已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在督察中发现,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开发问题仍然多见。例如,祁连山的生态嬗变,正是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典型样本。这座横亘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和西北荒漠的巨大山系,其生态区位的独特性在于,她对环境变化更敏感,从而也更脆弱。

于是,甘肃省委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全面做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上报国务院,要求将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扛起来。方案一出,甘肃省各相关省市积极配合,张掖市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矿还绿和退建还湿(地),力争用三年时间使祁连山、黑河湿地水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对矿山、草原、湿地等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

武威市启动了“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优先对生活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农牧民实施整村、整组易地安置,实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无农牧民生活生产目标。

金昌市坚决停止保护区内探矿权、采矿权新设和延续,坚决打击取缔保护区内无证非法探采活动,对保护区内未到期采矿权全部冻结、坚决退出。

如何从体制机制障碍中突围,是人们必须面对的考题。如一山跨两省且管理体制不对等,祁连山在甘肃省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青海省境内又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山丹马场地跨甘青两省6县,隶属于央企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经营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随后,各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也正在谋划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落实好顶层设计,即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案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各类自然资源保护红线,探索建立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统一确权登记制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体制;在张掖等地设立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国家山水林田湖项目实施,将符合条件的部分农牧民转化为护林人员;加快落实“河长制”,积极探索“山长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打破行政边界约束,成立跨区域的管理和执法机构,共同保护祁连山;科学发展当地最有优势和前景、也最能实现绿色发展的现代农牧业和旅游业。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经不是新鲜的话,但是对于当地依靠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的农民来说,接受这句话,认同这句话,并且能够为这句话作出实际的让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政策引导,当地政府的宣传教育以及现代新兴职业农民的思想认识,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为此,我们付出了许多努力。

现在的发展下,如何守住绿水青山?这不仅对于甘肃省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根本性变局,也代表了中国正在探寻和引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分轻重,助平衡

“经济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是甘肃省农业发展的基础。甘肃省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十分关注,宁可发展得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要分轻重,也要不遗余力地助力二者之间的相互平衡。今年以来,甘肃省内各市县对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极为重视,分别从水土保持、环境污染情况以及河道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举措。

白银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守护绿水青山,增强了全区上下抓机遇、谋发展的信心。该区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坚持主要领导带头抓、经常抓、严格抓分管领导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靠实部门领导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责任体系,推动工作任务落实;持续打好植树造林、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整体战,推进大环境绿化和城区绿化。

庆阳市先后召开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市区“蓝天保卫战”誓师立令大会等会议,积极推进控煤、抑尘、治污、治源、限行、禁燃、增绿、重污染天气应急等八项防控措施落实。成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任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庆阳市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市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的总体部署、统筹指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重大事项研究决策等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的通知》,突出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等重点,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启动了环境保护“明查暗访督查年”活动,在市属媒体设立了“环保整改进行时”专栏,定期对整改进展情况进行报道和监督。同时,市政府3个环境保护问题整改专项督查组实行每月对各县区、各部门(单位)整改工作开展一次督查制度,严明工作纪律,靠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任务落到实处。

榆中县委、县政府将南河道治理工程纳入民生项目,经过河道清淤、筑堤、建景等一系列整治,逐渐形成了榆中县城新景观。但没有水的河道终究是工程“垢病”。为了提升南河公园的档次,提高县城居民的城市生活品位,丰富群众文化休闲生活提供水源保证。“引黄河水”、“丰兴隆水”以达到“两水汇一”的效果,榆中县委县政府在2017年计划实施“注水”工程。该工程被县委县政府列为2017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2924.88万元,新建泵站3座,安装机组8台套及配套设施,铺设输水管道14.54公里。工程于2016年11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分10个标段施工,在工期短、任务重、困难多、标准高的情况下,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高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工程于2017年3月15日具备上水条件,4月12日开始为农业灌溉、兴隆山大景区建设供水,并为县城南河注水,正式发挥灌溉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创新局面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根据“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总要求,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全省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目标,着力打造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努力构筑坚实的生态安全、高效的生态经济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三大体系,促使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那么,在建设生态文明这方面,甘肃省究竟是怎样做的?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筑牢安全屏障。甘肃脆弱、复杂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为此,甘肃省近年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2013年至2016年年底,全省在生态建设过程当中,落实中央及省级林业投资204.68亿元,有15个重点林业项目纳入全国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同时,争取国家批复祁连山、“两江一水”和渭河源区等三大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基本形成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区为生态综合治理主战场的战略规划体系。

在造林绿化方面,甘肃省着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切实提高了该省重要区域、重点地段造林绿化的层次和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1.33%,林地面积达到1.57亿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

生态建设的成效,离不开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甘肃省坚持抓法治、严保护,切实加强资源管理力度,在推进林业普法立法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加强林地林权管理。2013年以来,全省查处林政案件1.17万起,查处率达99.56%。全省各类建设工程共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2.24亿元,建立森林植被恢复点402个,恢复森林植被13.85万亩。同时,该省对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并且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沙尘暴监测预警等工作,林业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青山绿水两相映,水是生态建设的关键。我省不断加强重点流域生态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与“十一五”末相比,“十二五”末,全省用水总量由122亿立方米下降到11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提高到0.54;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58.8%提高到73.2%。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3.3亿立方米,青土湖形成了22.36平方公里的人工季节性水面,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到3.08米,形成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黑河流域治理成效不断巩固,自2000年国家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该省累计向下游输水170亿立方米,内蒙古东居延海自2004年以来连续12年不干涸;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加快实施,规划内灌区节水改造、河道恢复与归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月牙泉周边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减缓。

二是着力改善民生,提高保障能力。甘肃省是全国苹果、花椒、核桃、油橄榄、酿造葡萄等经济林果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的条件好、潜力大。近年来,甘肃省全面推进以千万亩优质林果基地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建设,加快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种苗花卉、木本油料、森林生态旅游、沙产业等为主的六大林业产业,增加绿色优质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帮助农民增收。

截至2016年底,全省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2180.2万亩,总产量达到680.42万吨,总产值达到276.7亿元。此外,生态旅游、苗木产业等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林业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城乡就业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建设中,甘肃省坚持抓民生办实事,持续改善林业基础建设,全力组织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截至目前,全省3.28万户林业棚户区改造已全部开工建设,林区职工户均住房面积由32平方米提高到75平方米。同时,国有贫困林场饮水、道路、电网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林区道路686公里,解决了11.8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配置广播电视卫星接收系统3609套,以及急救车和车载设备。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新形势下,生态建设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改革创新。

甘肃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并通过国家验收。

去年,为加快推进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促进国有林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甘肃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突出生态公益性改革方向,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全面部署和启动了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甘肃省林业部门组织制定了《甘肃省湿地产权确权试点工作方案》,酒泉市肃州区和甘南碌曲县湿地产权确权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甘肃省还在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探索创新、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等举措,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林下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率先在国内开展家庭林场认定登记及工商注册,大力培育林业合作社,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创新开展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及抵押贷款,林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引导推进林权流转,有效促进了林业规模化经营;全省农村林业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林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甘肃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不仅担负着农业发展的重大使命,也肩负着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责任,如何能够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甘肃省一直以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条路还很长,还要走很久,但是这所有的努力和心血,终将得到自然的回馈。

(编辑:刘诗吟)

猜你喜欢

成绩单甘肃省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land produces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