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7-09-03
观点
无人便利店:传统零售的创新地,人工智能的试炼场
从字面意义来看,无人便利店突出“无人”和“便利”,即无人化经营是这种便利店的基本特质,且这种经营方式仍然能给消费者带去便利或变得更加便利,提高购买商品的效率。
本质上,还是要看哪些因素在驱动无人便利店的兴起,当前阶段的无人便利店经营,总结起来意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作为线下零售的创新地,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看无人便利店经营是否可以在保障有效经营的同时,消除不断增长的人力成本,一些完全无人值守的便利店,还可以通过节省下来的人力空间,扩大SKU或顾客可使用面积,进而增加商品品类并扩大利润空间。另外,线上支付加之物联网安防,是便利店无人化的技术保障。从商用角度来看,落地性也更强。
其二,无人便利店对一些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来说,还是他们将有关技术落地的试炼场。对于这样的便利店,其目标是要基于人工智能实现完全无人值守,并且自身还具备比较充分的监控和安防能力。Amazon Go便在早期的视频中,试图利用人工智能展现这样的效果。而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在淘宝造物节上的展示的TaoCafe,则让更多人亲眼见证了它的可行性。
贝贝网CEO张良伦:将母婴进行到底
母婴行业首先是一个长青行业,它注定不可能一直在风口,但是却始终在消费最主流的视野里。张良伦就影响母婴行业的恒量和变量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母婴行业的人群价值和产业价值,是一个永久不变的恒量,决定它是可以持续的事业。另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品牌化和去品牌化、整个行业的交叉化和竞争的复杂度这三个变量成为影响母婴行业的新因素。
孕婴童产业线下仍是主流
从母婴童市场销售渠道来看,线上渠道占比继续升高,但线下渠道仍为主导。到2020年,线上渠将至40%,虽然增长迅速,但整体份额仍不敌线下渠道。消费者在购买母婴童产品时,对于渠道可信度的要求较高,同时更加关注产品质量,这使得线上难以在短期内取代线下成为主流渠道;另一方面,线下专业母婴零售渠道,凭借在专业化的产品及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占比不断上升。
社区经济的核心价值:交易效率
社区场景独有的交易特性是持续性交易:交易建立关系,关系产生信任,信任产生更多交易。通俗一点说就是一次开发长期甚至终身交易。
现在的社区由线上线下两个场景构成,相比其他场景,触达买方的入口更多,与买方建立关系的过程更简便,成本更低。其次,社区容易维护关系。相比在学校的时间以及工作地点的更换,在社区场景下的变化相对最少,相对的稳定性对于卖家维护买家关系的成本更低。
物业公司打造社区O2O平台经历的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物业公司只想通过简单的互联网平台为业主提供简单便捷的服务,实现物业+互联网的行业转型。中期阶段社区O2O平台运营需要大量资金维持平台运营,物业公司则希望通过平台来迈向资本市场,就算无法引入资本也能为物业本身附属的地产品牌助力。后期阶段物业公司会以社区O2O平台作为孵化器,将多业务型的社区O2O平台逐渐转为单一垂直领域的深耕和孵化,并在商业合作上进行模式转型。
GGV合伙人徐炳东:为什么说现在有新零售的机会?
现如今,完全线下好像有一定难度,在市场层面,已经被电商打的七零八落,发展增速有限,线上用户体验非常棒,动动手指东西就到家了,原来是隔天到,现在半小时就到了,送产品上门、送服务上门都可以。
所谓跨界是线上跨线下的界,还是传统跨技术的界,必须有跨界的东西才能找到重新的立身点。效率的提高伴随着体验不至于下降,其实是找到一种折中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新零售的状态。
毛大庆:创业公司基因比商业逻辑更重要
创业之后,会遇到很多原来在做企业高管时体会不到的困难。比如,在做企业高管时,不用去思考股权怎么设计。创始人是一家公司的灵魂,这个公司歌唱的调子多高?都由你定。
你制造的公司,基因比商业逻辑更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是否能走得长远,弄不好可能会导致众叛亲离。你看这么多创业公司,干了没多久,创始人和合伙人打起来了、分家了,到处写文章互相骂,这就是基因不正。
社区生鲜零售发展的四个阶段
2011年诞生的永辉超市是中国农改超的代表。在北京,由于城市化的问题,把一些自由市场撤销了,而对于大卖场,以1996年沃尔玛进中国为标志,20年的时间,这些卖场多数进入了续租期。2014年到2016年诞生了许多垂直领域的生鲜业态,水果店、有机菜店、进口水产店是一个小爆发期,200到500平方米涵盖全品类的专业生鲜店方兴未艾。盒马和永辉的超级物种从16年一诞生便是生鲜零售界的明星,它们是否代表生鲜零售的未来呢?
共享经济的边界无限?
共享经济因为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特殊作用,而具有深厚的商业潜力,但依然摆脱不了行业、产品、地域和人性等因素的限制,这就决定了长时间内共享模式只能是产权交易的辅助,而非取代。
最关键的是,如今的共享平台渐趋偏离共享的本质。这种趋势对共享模式来讲未必是好事,因为伴随着这种改变,共享平台的业余性正在被职业性所取代,也就是谋生者代替共享者,后果有可能是一种趋向传统模式的倒退。
2027年的企业会是什么样?
企业将把无处不在的大数据与从前线互动中获得的人类智能相融合,由此产生的信息将瞬间呈现在整个公司面前。交易活动将接近全面自动化;算法和机器学习将开辟新的客户参与通道,同时减少常规互动需求。部分企业将会创造高度的多样性,它们提供的每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针对目标客户精心量身定制而成——客户甚至可能察觉不出他们是在和同一家大公司打交道。
而且,企业大部分活动实现了自动化或外包,剩下的几乎所有岗位都是关键使命角色。大部分工作都以项目为基础,敏捷团队将成为主导性组织单元;这些团队将结合内外部资源按需提供合适的技能。团队将进行自我管理,传统经理人数量将大幅减少。员工不再有固定的老板,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指引他们职业生涯的导师。指导和反馈将以实时方式不断提供,绩效评估就像如今的社交媒体评价一样透明。
平台也将继续繁荣发展,追求一种赢者通吃的局面,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全球社会和监管压力的制约。无论平台还是外包都须形成巨大的规模,不过小型产品和服务企业也能利用这一规模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