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及影响因素

2017-09-03杜传忠宁朝山刘新龙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协同现代化信息化

杜传忠,宁朝山,刘新龙

(1.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3.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8)

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及影响因素

杜传忠1,宁朝山2,刘新龙3

(1.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3.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8)

信息化可有效支撑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信息化提供需求空间和要素供给。基于熵权法计算的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协同度模型得出中国区域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存在自东向西的梯度差异。城镇化率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与两者协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为加快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统筹,加大农业和农村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由交易向生产和消费环节的延伸等。

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1 引言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有利于缓解农业发展存在的农产品价格封顶、生产成本抬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等诸多难题。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同关系,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问题,国内学术界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定性研究外,在定量研究方面关于二者发展指数的测算多采用德尔菲法、AHP 法或各指标按照均等权重处理[2-3]。对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复杂系统理论模型、PLS通径模型、空间距离测度模型等[4-6]。以上学者的研究多是静态测度二者的互动特征,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趋势分析有待加强。在研究区域上,既有以全国为考察对象的研究[7-8],也有以特定经济区或一个省为单位的研究[9-10]。总体上看,针对中国现阶段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待加强。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熵权法构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测度中国31个省份2003—2012年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进而构建模型测度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2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机理分析

2.1 信息化成为拉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强力引擎

信息化水平提升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第一,信息化促进农业种植科学化,助推农业生产由经验式向精准式转变。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搜集、应用的边际成本递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精准分析变得切实可行,这可有效提高对农业市场行情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预判,增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和管理决策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第二,信息化促进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供支撑。基于GPS、GIS等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设备可以较低成本实时监测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指标,为农业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同时,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可长期保存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交易记录,有利于实现农业经营管理标准化,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供保障。

第三,信息化促进农资采购与产品销售平台化,提高交易效益。物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以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削减了产品到达用户的中间环节,节省了产品流通成本,降低购销双方时间成本,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得以提升。同时,互联网采购和营销增强了市场透明度,不仅使市场价格能够正确反映农资和产品稀缺程度,而且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改善产品质量的激励机制,提升了产品质量。

2.2 农业现代化成为支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业现代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需求拉力和要素供给。第一,农业现代化为信息化提供需求空间。农业现代化是多主体分工协作过程,其对信息要素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需求愈发强烈,农产品种养殖决策、生产过程以及仓储运输、市场营销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依赖性增强,扩展了信息化在农业市场的应用空间[11]。同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边际成本,克服农户单独生产经营应用信息技术边际成本高的缺点,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意识以及购买力增强,提高了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第二,农业现代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要素供给。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所倡导的完善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理念所衍生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等消费相关型产业,使得原本流向农业外部的产业附加值内在化,增强了农产品价值创造能力,拓展了农业增值空间,进而为信息化发展积累资本。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自身发展所衍生的对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为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人才保障。

3 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测算

3.1 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算

(2)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综合已有相关研究,并考虑数据可得性,选取互联网普及率、人均电信业产值、农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4个指标评价中国31省(市、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水平。

考虑到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生产条件,经营管理方式、农业发展水平以及资源与环境条件差异,借鉴已有学者研究,选取单位耕地农机总动力、劳均粮食产量、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个指标衡量中国31省(市、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以上指标所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及国研网宏观经济数据库。

(3)测算结果分析。根据上述方法带入相关数据测算并以31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平均发展水平为分界点将其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从数量上来看,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仅有6个,而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的省(市、自治区)却有15个,近50%的区域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表1 中国31省(市、自治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所属类型

3.2 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测算

本文将系统协同度定义为:

d=(X×Y)/[(X+Y)2/2]2,表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X表示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Y表示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T=α×X+β×Y,由于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中二者发展水平同等重要,因此,在计算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时α和β均取值0.5。

将计算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X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Y带入协同度模型并计算各区域协同度平均指数及排名(见表2)。据表2可得,中国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度水平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两者互动具有逐步加强的时变特征,这说明,随着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两者亦趋于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分析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依据2003—2012年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协同度平均值的大小,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将中国31省(市、自治区)的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度划分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中级协调、一般协调四种协调类型(见表3)。

表2 中国31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平均指数及排名

表3 中国31省(市、自治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类型分布

资料来源:借助ArcGIS软件基于31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均值数据整理所得。

从表2和表3可看出,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8个省(市),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平均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达到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水平,这些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对同步发展,从而两者呈现出优质或良好协同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省(市)借助于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和良好产业基础,经济发展起步较早,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改善明显[12],进而带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河北、辽宁和海南3个省虽属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由于河北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及海南省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其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能相互匹配,两者协调度并不突出。相比之下,对于广大中西部省市来说,近几年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及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带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显著加快,二者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作为西部地区的青海、甘肃、云南、贵州4个省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度处于最底层,无论是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都处于较低发展层次,引致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协调发展。

4 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为更好理解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的原因,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两者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以下变量:①城镇化率(CZ)。城镇化建设不仅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促进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优化调整,而且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市场支撑,进而会影响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②产业结构(CY)。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可能会对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产生积极正向影响,这里用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③就业结构(JY)。就业结构的变化显示了劳动力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流动变化,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向非农部门,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体现,本文采用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变化衡量就业结构的变化;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SR)。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释放农民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这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各变量特征的描述性统计显示所选变量适合进一步的计量估计(见表4)。通过变量冗余性检验(F检验)和Hausman检验,P值为0.000,强烈拒绝原假设,检验结论说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而且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显示各变量系数皆具有显著性(见表5)。

Dit=αi+β1CZit+β2CYit+β3JYit+β4SRit+Uit,i=1,2,…,n;t=1,2,…,T

(1)表4 各变量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表5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注:本部分回归分析中计算解释变量所需数据源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表示10%水平下显著,**表示5%水平下显著,***表示1%水平下显著。

由表5可知,城镇化率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与协调度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化率越高,二者协调发展程度越好,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的推进能够有效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城镇化作为农业信息化主要载体,城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也会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完善水平。产业结构、非农就业结构两个变量分别在10%、5%水平下显著,且与协调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优化,能够促使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实现更有效率的优化配置,不仅带来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同时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变量在1%水平下显著,与协调度呈负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增强了农村人口对于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进而提高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实现二者更好地协调发展。以上检验结论也进一步说明,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四化”协调发展所带来的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及产生的巨大外溢效应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信息化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产业化经营思路、规模化经营方式、标准化生产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强力引擎;农业现代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和要素供给。第二,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但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第三,城镇化率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都有利于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基于以上结论以及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提升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市场、政策和机制的配合,引导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高级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和普及;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系统,加快农村电商由交易环节向生产和消费环节延伸;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主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分散的农户土地以转包、入股等形式向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和农副产品标准化程度;逐步完善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丰富农产品交易电子支付手段,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第三,因地制宜进行战略调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采用先进物质装备改造农业,从而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中、西部地区应积极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契机,形成区域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竞相发展格局。

第四,优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提升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优化提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效率,以城镇发展和产业融合带动农村信息化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强农村地区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许世卫.中国现代农业基准数据工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5(4):130-134.

[2]李裕瑞,等.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2):199-212.

[3]尹鹏,等.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5(8):1101-1108.

[4]张琳,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4):124-139.

[5]钱丽,等.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0-17.

[6]徐维祥,等.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J].经济学动态,2015(1):76-85.

[7]袁晓玲.新“四化”的互动机理及其发展水平测度[J].城市问题,2013(11):54-60.

[8]钱丽,等.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0-17.

[9]石涛.中原经济区“四化”发展动态效率分解及协调度测度[J].区域经济评论,2014(3):125-129.

[10]黄祥芳.江西省11市“四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J].城市问题,2015(3):67-74.

[11]杜传忠,等.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13(1):33-39.

[12]张勇,等.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系统耦合互动的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13(6):57-69.

(责任编辑 刘传忠)

Synergic Development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Informat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u ChuanZhong1,Ning ChaoShan2,Liu XinLong3

(1.Colleg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Capital Securities Co.,Ltd,Beijing 100088,China)

Informatization can support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ffectively.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vides demand space and the factor supply for the informationization.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improving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based on entropy weight method,but there shows difference among regions.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lso presents differences from east to west.The coordination degree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urbanization rate,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optim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increase finance investment and transfer payments in agriculture,perfect rur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mprove the level of scal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accelerate the extension of rural electronic commerce from trade t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etc.

Informat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Synergic development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向、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13&ZD157)。

2016-09-20

杜传忠(1965-),男,山东德州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技术经济。

F303

A

猜你喜欢

协同现代化信息化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