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对比分析及对我国相关建议

2017-09-03付钰廖鸣娟陈传涛周海江FUYuLIAOMingjuanCHENChuantaoZHOUHaijiang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Beijing102206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7年8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资源化垃圾

付钰廖鸣娟陈传涛周海江FU YuLIAO MingjuanCHEN ChuantaoZHOU Haijiang(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

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对比分析及对我国相关建议

付钰廖鸣娟陈传涛周海江
FU YuLIAO MingjuanCHEN ChuantaoZHOU Haijiang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

从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是建筑垃圾处理最理想的途径。综合实际调研和查找文献,梳理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当前建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原因。综合以上所述,有针对性的对我国建筑垃圾再生产业链提出建议。

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现状分析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ycling economy 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is an ideal way to dispose construction waste.Combining actual researches and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status quo of construction waste disposal at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waste disposal and related reasons.According to what said above,the paper makes proposals targeting to China's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industry chain.

引言

在2012年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在“十二五”时期,我国要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服务业体系,并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实施示范工程,创建示范城市。《规划》还强调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行绿色建筑,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循环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作用。

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既可以消纳掉建筑垃圾,又可以将这些建筑垃圾进行再生处置,为工程建设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当前我国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以及“十二五”规划对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产生的建筑垃圾与日俱增。经粗略统计,我国在每万平方米建筑垃圾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有550吨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筑总面积将达到700多亿平方米,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渣。对大量建筑垃圾的合理利用十分重要,而合理利用的前提是对建筑垃圾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

1 国外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1.1 美国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就开始着手于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处理的研究。在建筑垃圾的处理方面,美国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相对全面、有效的相关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部分法规如下:

*1965年确立了《固体垃圾处理法》,该法主要包括关于固体废物如何循环利用的法律。主要涉及的方面有资源的再生利用、再生示范的法律、科技发展的具体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的循环标准、经济刺激措施、使用优先的条件、职业保护的条款和公民诉讼相关程序等。

1980年确立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垃圾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

1990年提出《污染预防法》,法案中提出美国垃圾的防治的基本国策之一是“源头削减”和“污染预防”。

建筑垃圾处理这个行业可以看成是美国的新兴产业,其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发展也极为成熟。位于美国的cyclean公司通过自己的研发设计,使用建筑垃圾制造了新的材料,成功建造了一座绿色的写字楼,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另外,美国还建造了名为“资源保护屋”的产品,创意主要来源于废弃的旧轮胎、回收的钢材、和再生的材料的组合。

1.2 日本

日本作为一个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国家,是有史料记载的对建筑垃圾相关领域立法相对完备的当代国家之一。主要立法发展史如下:

1967年,日本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在此法案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维护公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协调发展。

1991的《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一些种类固定、大量产生的建筑垃圾,如:渣土、木材、混凝土、金属等,应在“再生资源化设施”中进行集中处理。

2000年的《建筑废物再生法》,提出来了在工程建设中建筑垃圾再生处理的主要负责部门。

在日本的社会中,建筑垃圾被认为是另一种资源,不允许随意处理。建筑垃圾主要是由砖瓦、木材、金属、废塑料和石膏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日本的大多数建筑垃圾再生厂房中,首先应用垃圾分类的方法进行初步筛分,然后再进行再生利用处理,剩余的废弃物进行残渣焚烧。

1.3 德国

在德国的每个区域都会建设大型的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综合加工工厂,而且其现有的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集料技术和配套的的机械设备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是一个工业大国,而且对于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的处理程度也要求相对较高。在德国,建筑垃圾的来源可以分为土基开挖、道路土地开挖、老旧的建筑材料以及施工现场的工地垃圾四种垃圾。有关部门规定,建筑工程的施工方必须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清理和运走,有再利用价值的应该被进行再生处理。比如:可燃物质可以选择运送到发电厂参与发电产能环节;土和瓦砾等可以选择破碎后再加工成道路的填充物或者砖瓦。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在2005年时,德国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已经高达86%。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开发出一种干馏燃烧垃圾处理技术,用以高效的分离筛选建筑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并进行回收利用,进一步解决了建筑垃圾如何利用的问题。

2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2.1 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

表2 -1我国建筑垃圾相关法律制度

此外,从整体来看,当前的国内一些较大的城市虽然也出台了一些对应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和行业标准,但都是相对散乱的,缺乏宏观角度的整体政策,更无法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我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建筑垃圾处理的管理机构,从而对建筑垃圾的管理也相对混乱。这些情况都给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2 我国相关的技术工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当前的建筑建材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是将建筑垃圾最大程度转换成可利用的环保材料,并遵循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的绿色施工理念。

近几年我国在建筑垃圾处理中把循环再利用作为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例如在上海道路的建设中采用了低碳的铺路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方法。合宁高速的道路维修中主要使用废弃的混凝土骨料,减少了天然骨料制成的混凝土的使用,从而促进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大约节约了185万~204万的骨料费用。当前城市道路中建筑废弃物产生的混凝土骨料使用率高达81%。

再如河北工专新兴科技服务公司研发了一种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新技术主要是充分利用在老旧建筑拆除改造中产生的石块、破碎的瓦砾、废弃的钢材等做为主要原料,通过重锤夯击成型方法产生在建设工程中可以用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并且采用相关的减隔振技术,产生扩大短桩的面积和压密桩周围地基的作用,使得建筑垃圾的循环再利用有了新的方向,通过有关数据的计算,此项专利技术可以为工程节约在基础方面投资的21%左右。

2.3 基于SWOT的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对比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将与建筑垃圾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对其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如图2-1所示:

图2 -1基于SWOT的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对比分析图

3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我国建筑垃圾行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且相关工作的落实也较为困难。探究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当务之急,我们通过参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3.1.1 我国建筑垃圾回收率较低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起步较晚,所以其回收率在国际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例如,建筑垃圾回收率在新加坡已达到63%;在日本达到65%;而在香港地区甚至达到了80%。之所以大部分建筑垃圾可以进行回收处理,是因为建筑垃圾主要是由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然而,当前国内的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处理,便直接被施工单位运出工地,仅采用填埋或堆放的方式进行最后的清理。其方式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消耗了额外的建设经费外,又在建筑垃圾运输和堆放过程中产生扬尘等环境污染问题。

3.1.2 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随着绿色环保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研究愈加重视。但建筑垃圾与传统材料在结构和性能上有所差异,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使其真正的变废为宝,应是我们首要研究的问题。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导致一些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指标参数未能完整建立。由此,我国应该加强其技术力量投入,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3.1.3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固然我国已意识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的重要性,但仍旧缺乏详细明确的法律制度。近年来,尽管国内有的城市制定了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地方法规,但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存在着相关法规政策不配套、标准体系不健全、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除了会给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以外,还有可能使相关行业因缺少政策支持而面临生产经营上的瓶颈。从整体来看,国家急需一套完善的、能够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法律制度。

3.2 原因分析

3.2.1 社会企业:针对我国建筑垃圾设计的产业链资源化程度不够

目前对于建筑垃圾最科学的处理方式是资源化处理,但由于科研经费的限制,没有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能力,缺少相应设备,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比较传统。对于三四线城市或更偏远的城市来说,建筑垃圾大部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随意堆放。而像北京等大城市绝大部分也仅仅是对建筑垃圾进行简单处理就运送到城市近郊,进行填埋或者露天放置,既浪费资源,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由此可见,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的产业链建设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相关企业缺少人才的引进和相关技术的支持,也缺少与高校合作的平台来开发改进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技术应用体系。

3.2.2 政府:对建筑垃圾再利用的扶持力度小

建筑垃圾再生处理的费用较高,产生的再生建材价格也比普通的建材价格高,而且市民对于二次利用的材料的性能接受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不容易被大众接受。而我国目前又缺乏有利于建筑垃圾治理产业化的帮扶政策。通过图3-1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城市的环境卫生的治理投资仅仅占总环境治理投资的5%左右。

图3 -1市容环卫投资占环境治理总投资的比例图

3.2.3 媒体:宣传以及监督力度小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出现大量呼吁社会节能减排的报道,然而却缺乏有关建筑垃圾领域的新闻,没有发挥新闻媒体应该有的宣传监督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旧城区进行改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引发的建筑垃圾污染问题逐步成为社会热点,各种媒体对于这类的问题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报道,给当前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舆论压力,促进一些问题较快速度的解决,但深入产业链问题根源的独家报道不多,媒体并没有完全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没有完全捕捉到建筑垃圾再生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没有起到督促政府相关部门改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作用。

4 针对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的建议

4.1 加大对建筑垃圾少资源化的收费比例

当前我国对于建筑垃圾的治理办法是征收相关的处理费用,其目的主要是从根本上减少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然而,这种硬性收费的办法其实并没有从根源上治理建筑垃圾产生的源头,因为对于大多产生建筑垃圾的施工单位来讲,收取建筑垃圾处理的费用并不会对整个工程的预算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和建筑垃圾资源化产生的费用对比来说,短期收取的费用其实相对更低一些。为了让建筑施工单位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积极性更高,政府以及相关行业领头单位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或者行业规范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于建筑垃圾低资源化处理程度的惩治力度。

4.2 出台相应对建筑垃圾再生企业的扶持政策

建议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可以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给建筑垃圾再生企业一定的倾向性扶持。建筑垃圾再生企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以及引进相关专业的高技术人才,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市场宣传推广时间,政府这样的措施可以为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生产的相关企业提供创业初期的一个优良的社会、政策平台,由于有了政府给的生产和使用有关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一些补贴,此类产品的生产销售才得以更好的循环和推广。

4.3 搭建建筑垃圾再生企业和相关技术院校的沟通平台

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从根本上来说是许多专业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企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而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技术瓶颈。以北京市为例,经过调查,各企业仅通过自身的知名度吸引人才,而新兴的建筑垃圾产业缺乏吸引顶尖人才的资本,最终北京较大的处理工厂仅仅两三家,并且相互之间实行技术封锁战略,导致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科技创新过程更加艰辛。这就需要政府或相关协会牵头,为各个企业与高校师生之间提供一个公开交流、相互促进的平台,既让高校师生在专题项目中得到锻炼,又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最终拉动了社会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的产业链的进步。

结语

从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现状的对比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和国外的技术、制度仍有不小差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旧小区的整治改造不断推进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工程的建设,我国建筑垃圾仍会维持较高数量。为促进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的程度,我国需要在增加建筑垃圾少资源化处理收费比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及搭建建筑垃圾再生企业与技术高校联系平台等方面予以加强。

[1]李颖,郑胤,陈家珑.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研究[J].建筑科学,2008,(10):4-7+10.

[2]陈家珑,周文娟,李维.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前提条件和需解决的问题[J].建筑技术,2015,(12):1114-1116.

[3]本刊讯.十四部门联合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7,(05):7.

[4]程都.试论促进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6,(18):71-72+25.

[5]王望珍,毛宝林,漆航.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施工模式的绿色度评价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5,(03): 88-91.

[6]蒋业浩,姜艳艳,吴书安,沙瑞媛,杜彬.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清洁生产及工程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4,(24): 37-39+100.

[7]邓珊,刘立国.绿色经济理念下的建筑垃圾处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4,(07):98-100.

[8]高青松,谢龙.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关键节点及产业发展驱动力研究[J].生态经济,2014,(06):137-141.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Treat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to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waste;recycling;situation analysis

付钰(1996—),女,汉族,河北人,本科生,工程管理专业;

廖鸣娟(1995—),女,汉族,新疆人,本科生,工程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资源化垃圾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垃圾去哪了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NO TIME TO WASTE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倒垃圾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