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教育救国才是我的事业
2017-09-03◎任艳
◎任 艳
开卷有轶
盛宣怀:教育救国才是我的事业
◎任 艳
盛宣怀长期从事洋务运动,而实业发展中高级人才的缺乏常常使他力不从心,加之甲午战争战败,盛宣怀“实业救国”的理念受到严重冲击,这时,他真正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而“教育救国”才是根本。
盛宣怀很快给朝廷上书,申明“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还指出,列强人才济济,正是因为有学堂的培养造就。对于盛宣怀设立新式学堂的上奏,光绪御笔钦准,并指示经费由户部直拨。
可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哪有银子拨下来?拨款的谕令不过是一纸白条。盛宣怀于是借着自己办理洋务的便利,从自己掌管的招商局、电报局等各渠道筹措资金,并每年提取部分捐银作为学堂的办学经费。
1895年,盛宣怀精心筹办的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终于在天津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学堂创立后,盛宣怀摒弃陈旧观念,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方针,采用专家办学模式,并不惜重金聘请一批外籍教员来讲学。
作为洋务经验丰富的实业大佬,盛宣怀在创办学校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自己非凡的眼界与魄力。他以美国著名大学为蓝本,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从而保证了学生培养的质量与国外一流教育水平相当。盛宣怀还为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学员循序渐进,必须坚持完成学业。
当时有人提出,让学生放弃正在学的英语,分别改学德、法、日三国文字时,盛宣怀断然拒绝,他认为语言文字只是工具,目前正是急于用人之际,如果再改学其他语言,就要另外聘请教员,不仅耗时耗资,还不利于专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培养。实践证明,盛宣怀的主张是对的。
此外,面对朝廷急需熟悉法律的人才、急需开发矿业资源、发展机械加工工业的实际,盛宣怀开设了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机械工程等学科,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添设新的专业。
1896年,盛宣怀又向清廷递交奏折,要求创建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互补,光绪很快批准。就这样,在洋务运动的浪潮中,又一所大学—南洋公学成立了,主要培养以文科为主,兼及政法、理财方面的人才。盛宣怀积极筹集资金外,还想尽办法,力邀多位教育家加入,为公学最初的启动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适应清政府经济特科的选拔,他还精心开办了“特班”,专门培养政府官吏,如为发展铁路事业开办了“铁路班”。南洋公学历经百年风雨,成长为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这南、北两所大学更是培养出钱学森、茅以升等不计其数的科技人才。
盛宣怀这位被誉为“中国商父”的实业家在发展实业的同时时刻不忘教育,一手创办了南、北两大高等学府,被后人称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他以一己之力打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门,他的眼光与胆略值得世人铭记,而这背后是盛宣怀一心救国的那颗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