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
2017-09-03本刊编辑
本刊编辑/冯 娜
再议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
本刊编辑/冯 娜
为进一步规范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操作,防止动物疫病传播扩散,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操作技术,2017年7月5日,农业部公布了《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自该规范发布之日起,《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农医发〔2013〕34号)同时废止。那么新版技术规范里有哪些无害化处理方法,当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又有哪些?
1 新版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
该规范适用于国家规定的染疫动物及其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屠宰前确认的病害动物、屠宰过程中经检疫或肉品品质检验确认为不可食用的动物产品,以及其他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2 新版《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无害化处理方法
2.1 焚烧法
2.1.1 直接焚烧法
技术工艺:可视情况对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进行破碎等预处理;将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或破碎产物,投至焚烧炉本体燃烧室,经充分氧化、热解,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二次燃烧室继续燃烧,产生的炉渣经出渣机排出;燃烧室温度应≥850℃。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从最后的助燃空气喷射口或燃烧器出口到换热面或烟道冷风引射口之间的停留时间应≥2s。焚烧炉出口烟气中氧含量应为6%~10%(干气);二次燃烧室出口烟气经余热利用系统、烟气净化系统处理,达到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后排放;焚烧炉渣与除尘设备收集的焚烧飞灰应分别收集、贮存和运输。焚烧炉渣按一般固体废物处理或作资源化利用;焚烧飞灰和其他尾气净化装置收集的固体废物需按GB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要求作危险废物鉴定,如属于危险废物,则按GB1848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处理。
2.1.2 炭化焚烧法
技术工艺: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投至热解炭化室,在无氧情况下经充分热解,产生的热解烟气进入二次燃烧室继续燃烧,产生的固体炭化物残渣经热解炭化室排出;热解温度应≥600 ℃,二次燃烧室温度≥850 ℃,焚烧后烟气在850 ℃以上停留时间≥2 s;烟气经过热解炭化室热能回收后,降至600 ℃左右,经烟气净化系统处理,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后排放。
2.2 化制法
2.2.1 干化法
技术工艺:1)可视情况对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进行破碎等预处理;2)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或破碎产物输送入高温高压灭菌容器;3)处理物中心温度≥140℃,压力≥0.5 MPa(绝对压力),时间≥4 h(具体处理时间随处理物种类和体积大小而设定)。4)加热烘干产生的热蒸汽经废气处理系统后排出。5)加热烘干产生的动物尸体残渣传输至压榨系统处理。
2.2.2 湿化法
技术工艺:可视情况对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进行破碎预处理;将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或破碎产物送入高温高压容器,总质量不得超过容器总承受力的五分之四;处理物中心温度≥135℃,压力≥0.3 MPa(绝对压力),处理时间≥30 min(具体处理时间随处理物种类和体积大小而设定);高温高压结束后,对处理产物进行初次固液分离;固体物经破碎处理后,送入烘干系统;液体部分送入油水分离系统处理。
2.3 高温法
技术工艺:可视情况对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进行破碎等预处理。处理物或破碎产物体积(长×宽×高)≤125 cm3(5 cm×5 cm×5 cm);向容器内输入油脂,容器夹层经导热油或其他介质加热;将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或破碎产物输送入容器内,与油脂混合。常压状态下,维持容器内部温度≥180 ℃,持续时间≥2.5 h(具体处理时间随处理物种类和体积大小而设定);加热产生的热蒸汽经废气处理系统后排出;加热产生的动物尸体残渣传输至压榨系统处理。
2.4 深埋法
技术工艺:深埋坑体容积以实际处理动物尸体及相关动物产品数量确定。深埋坑底应高出地下水位1.5 m以上,要防渗、防漏。坑底洒一层厚度为2~5 cm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药。将动物尸体及相关动物产品投入坑内,最上层距离地表1.5 m以上。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药消毒。覆盖距地表20~30 cm,厚度不少于1~1.2 m的覆土。
2.5 化学处理法
2.5.1 硫酸分解法
技术工艺:可视情况对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进行破碎等预处理。将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或破碎产物,投至耐酸的水解罐中,按每吨处理物加入水150~300 kg,后加入98%的浓硫酸300~400 kg(具体加入水和浓硫酸量随处理物的含水量而设定)。密闭水解罐,加热使水解罐内升至100~108℃,维持压力≥0.15 MPa,反应时间≥4 h,至罐体内的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完全分解为液态。
2.5.2 化学消毒法
盐酸食盐溶液消毒法:用2.5%盐酸溶液和15%食盐水溶液等量混合,将皮张浸泡在此溶液中,并使溶液温度保持在30℃左右,浸泡40 h,1 m2的皮张用10 L消毒液(或按100 mL 25%食盐水溶液中加入盐酸1 mL配制消毒液,在室温15℃条件下浸泡48 h,皮张与消毒液之比为1∶4)。浸泡后捞出沥干,放入2%(或1%)氢氧化钠溶液中,以中和皮张上的酸,再用水冲洗后晾干。
过氧乙酸消毒法:将皮毛放入新鲜配制的2%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泡30 min。将皮毛捞出,用水冲洗后晾干。
碱盐液浸泡消毒法:将皮毛浸入5%碱盐液(饱和盐水内加5%氢氧化钠)中,室温(18~25℃)浸泡24 h,并随时加以搅拌。取出皮毛挂起,待碱盐液淋漓净,放入5%盐酸液内浸泡,使皮上的酸碱中和。将皮毛捞出,用水冲洗后晾干。
3 当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面临的问题
1)养殖环节产生的病害动物数量较大。我国畜牧业的现状是饲养单位数量多,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散养户和部分中小型养殖场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疫病综合防治水平不高,导致病死畜禽数量较大,且无害化处理水平偏低,随意处置现象时有发生。2)处理病死动物成本偏高且无害化处理财政经费落实难。由于处理病死动物需要成本,零星病死动物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基本上是以土埋的方式进行处理,故在动物病死后不愿意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和主动作无害化处理,同时,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苦于无经费支撑,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也无法长期坚持。财政只对因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而扑杀的畜禽给予适当补偿,非重大动物疫病引起的死亡畜禽得不到财政补偿;而且财政补偿标准偏低。存在仅规模场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有财政补贴,而散养户和部分中小型养殖场没有财政补贴的现象。3)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不规范。有的畜主法制观念淡薄,随意丢弃病害动物,甚至低价出售、加工食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畜主即使处理也不规范。有些养殖场仅有化尸池,甚至有些养殖场连化尸池也没有;无害化处理局限于焚烧或掩埋,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4)完善病死动物收集体系。为厘清养殖场、保险公司和无害化处理中心之间的关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收集体系,畜牧行政部门应积极谋划主持召开由县(区)畜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养殖场业主、处理中心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就病死动物收集机制建设工作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并经各方协商后确定一整套包括收集流程、收集时间等内容完善的收集制度,以确保收集到位。5)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不到位。一是由于政府对负责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投入不足,监管人员的待遇低,设施设备落后,监管工作经费也没有落实;二是由于违法行为随时随地发生,监管难度大,案件调查取证难,违法行为处罚难,收取无害化处理费更难。
4 建议
4.1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充分发挥村级防疫员的作用,长期对其所辖范围实施监管,对乱丢、乱抛病死动物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按《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对乱丢、乱抛、随意处置、经营加工病死动物的养殖户或从业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对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追究其刑事或民事责任,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村级防疫员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要定期进行巡查,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监督。
4.2 规范运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程序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要严格执行农业部《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农业部2017年7月《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动物病死后,养殖户、养殖业主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并做好临时看管工作,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出具有资质的兽医技术人员到现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4.3 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所需费用
动物无害化处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所需费用如果全部由养殖者承担,此项工作有可能不能正常实施,因为在农村地区处理病死动物所需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代作处理,向养殖户收取无害化处理费用非常困难。此项工作经费如果不能落实,动物无害化处理将不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正常实施,政府应将此项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4 借鉴欧洲国家的一些经验
荷兰是欧洲著名的农业国,对病死动物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健全的收储体系,专业的收集和运输团队保障病死动物及时、安全运抵处理场所;二是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对从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加强监管。若养殖者被发现未按规定处理病死动物,将收到政府发出的律师函,并可能面临巨额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