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穆棱市商周时期遗址调查简报

2017-09-03裴红善穆棱市文物管理所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8期
关键词:陶片石器陶罐

裴红善穆棱市文物管理所

穆棱市商周时期遗址调查简报

裴红善
穆棱市文物管理所

2008年,穆棱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对黑龙江省穆棱市福录乡龙庙山遗址、光明遗址进行了较详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龙庙山遗址

1、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遗址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福录乡东新村西1公里,龙庙山东北坡地,穆棱河支流亮子河右岸的山脚,遗址的东、北、西三面群山环抱,西南700米为龙庙山主峰,遗址地势平坦,稍有坡度,地势东高西低,西有一条无名溪流由北向南注入亮子河,遗址东半部为松树、灌木林,该地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距206省道200米,遗址西部有一条南北向乡道。遗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70米,面积约18000平方米,海拔高度300米,现大部分为耕地,遗址大部分保存尚好,西部小部分被人为取土破坏,形成断崖。在暴露的断层上可见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分布。

2、文化层堆积分布状况

文化层距地表0.60—1.00米。厚0.40米,暴露有灰坑,地表、断层暴露有石斧、石铲、石镞、刮削器及罐、甑、豆、纺轮等陶器残片,部分陶片饰有划纹。

第一层为耕土层,黑色腐殖土。厚约20-30厘米。

第二层为深黄褐色粘土,厚约40-50厘米。出土陶片以夹砂黄褐陶为主,夹砂黄褐陶、夹砂黑灰陶次之,均为素面。可辩器形有陶罐、甑、豆、纺轮等。石器有石斧、穿孔石刀、石镞等,此层属于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层。

第三层为浅黄褐色粘土,厚约25-30厘米,出土陶片均为手制夹砂陶,以夹砂黄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褐陶和夹砂黑褐陶,多砂粒较大,火候不高,颜色斑驳,。器表多施有纹饰,有之字形划纹、网格状划纹、平行划纹、两条平线内填斜线组成的几何纹等。可辩器形有陶罐、钵等,石器均为打制、啄制石器有斧、矛、刮削器、磨盘、磨棒等等。

3、第三层出土器物如下

(1)陶器

均为手制夹砂陶,多砂粒较大,火候不高,颜色斑驳,大部饰有划纹。

陶罐MFL:65,残,黑褐陶,侈品曲颈,腹部稍鼓,腹部饰有之字形划纹,残高9.2厘米,口径9厘米。(图一:3)

陶器口沿:MFL:59,夹细砂陶,由于火候不均,颜色斑驳,口沿部为灰色,下部为黄褐色。尖唇侈口,余壁,口沿下饰两组平行线内填斜线线纹,最下部饰几何纹,几何纹以两条平行线内填斜线纹构成。(图一:8)

陶罐口沿MFL:41,黄褐陶,侈口,腹饰粗斜平行划纹。(图一:2)

陶罐口沿MFL:44,灰褐陶,侈口,直腹,腹饰斜划纹。(图一:1)

陶罐口沿MFL:45,黄褐陶,侈口,直腹,腹饰人字形划纹。(图一:6)

纹饰陶片有平行线交叉构成的网格纹(图:10)、三条一组平行划纹(图一:5)及划纹(图一:7、9)。

器底MFL:48,黄褐陶,平底,壁饰斜线划纹,底径6厘米;(图一:4)。

MFL:17,黄褐陶,平底。

纺轮:MFL:26,红褐陶,剖面呈现凸字形,底平,中间穿也,高2、底径4厘米(图一:13)。

(2)石器

有石斧、矛、刮削器、磨盘、磨棒等。

石斧MFL:3,打成形,长身板状,双面弧刃,残长11.5、宽7.6、厚1.7厘米(图一:12)。

石斧MFL:33,打制成形后,部分进行了磨光。弧刃,长8.3、宽5、厚1.3厘米。

石矛MFL:34,残,尖部和身均已残损,磨制,刃部锋利,两面中间有脊,残长4厘米(图一:11)。

磨盘MFL:27,残断,长方板状,磨面中间部分下凹,残长23、宽13.5厘米。

磨棒MFL:29,一端残断,横截面呈长方形,残长17厘米。

图一龙庙山遗址出土采集的器物

4、5、7、9、10纹饰陶片1、2、3、6陶罐口沿8陶钵口沿11石矛12石斧13陶纺轮(3为2/9;12约为1/6;余约为1/3)。

二、光明遗址

1、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遗址位于穆棱市福录乡光明村西北山谷、亮子河左岸坡地上。东北临田间乡道,东南、西南为居民区,西北临耕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20000平米海拔高度为396米,地面暴露有较多的陶片和石器残片,该地现为耕地和被砖石废弃的取土地带。

2、灰坑地层状况

在砖厂取土形成的断面上,暴露有灰坑一处,直径4.8米,深1.3米。灰坑略呈袋状,坑口被近代土层扰乱,距地表约0.6米。灰坑内土质较松软,第一层为浅灰色土,厚0.9米;第二层为黑灰色圭,厚约0.4米,灰坑同内所出遗物均为陶器残片。

3、出土器物如下

(1)陶器

均为残片,手制,大部分为夹砂陶,少量泥质陶。以红褐陶为主,其次为黄褐陶、灰褐陶,大部分器表饰有划纹,纹饰陶片,分夹砂红褐和黄褐陶,有六条一组的平弧线划纹,组与组或相交、或相接、五条一组的平行弧线划纹加单线斜划纹,少量为素面,可辩器形有罐、纺轮等。

陶罐口沿MFG:23夹砂灰褐陶,侈口,口沿外折,留下一条似堆纹的凸起条带纹,上压花边纹,下部饰平行划纹(图二:3)。

陶罐口沿MFG:26夹砂黄褐陶,侈口,鼓腹,口沿外折留下一条似堆纹的凸起条带纹,素面(图二:9)。

陶罐口沿MFG:25夹砂灰褐陶,微侈口,直腹,口沿外折留下一条似堆纹的凸起条带纹,素面(图二:2)。

陶罐口沿MFG:18,泥质灰褐陶,尖唇,侈口,腹微鼓,口沿下饰回纹,下部素面(图二:4)。

器底MFG:28夹砂黄褐陶,台底(图二:6);MFG:19夹砂红褐陶,平底,器壁饰划纹(图二:7);MFG:65夹砂红褐陶,平底,素面,底径18厘米(图二:8)。

纹饰陶片分平夹砂红褐和黄褐陶,有六条一组的平行弧线划纹,组与组或相交、或相接(图二:1)、五条一组的平行弧线划纹加单线斜划纹(图二:12)、斜划纹(图二:5)、五条一组平行线划纹(图二:13)。

陶纺轮MFG:20手制,夹砂黄褐陶,断面呈梯形,斜面饰有两周锥刺圆窝纹。(图二:14)

(2)石器

有铲、斧、锄、刀、磨盘、磨棒、镞、刮削吕、石核等。

石铲MFG:8打制,圆角长方形,四周均经打薄,长18.9、宽8.3厘米(图二:15)。

石铲MFG:47,打制,近似梯形,弧顶,平刃,长23.1、宽10.2厘米(图二:23)。

石斧MFG:48,打制,长身,双面弧刃,长25、宽8.1厘米(图二:24)。

石斧MFG:12斧身啄制成形后图加磨光,刃部精磨光滑,梯形,弧顶,双面斜刃,横截面为圆角长方形,长10.8、宽5.3、厚2.8厘米(图二:22)。

石斧MFG:55,啄制作成形后磨光,刃部精磨光滑,梯形,弧顶,双面弧刃,横截面呈现长椭圆形,长9.6,宽5.3、厚3.3厘米(图二:21)。

石斧MFG:13,打制作成形后磨光,梯形,双面平刃,长4.7、厚1.5厘米(图二:16)。

石凿MFG:64,磨制,长条形,残长4.6、宽2.4、厚0.6厘米(图二:17)。

石刀:MFG:42,打制,长方形,微弧刃,长18.6、宽9.5厘米(图二:20)。

石刀:MFG:11残,磨制,直背,弧刃,残长7.2、宽3.2厘米(图二:10)。

石磨棒MFG:3残,啄制,半圆柱形,头向下弯,磨面光滑,残长11.5、宽7.2厘米(图二:18)。

石磨棒MFG:2,啄制作,半月形,磨面垂平,长18.2、高5.8、厚3.7厘米(图二:11)。

石磨棒MFG:58,残,啄制,半月形,磨面斜平,在一侧面啄有一个圆窝,残长13、高4.9、厚3.3厘米(图二:19)。

图二光明遗址采集的器物

1、5、12、13纹饰陶片2-4、9陶罐口沿6-8器底10、20石刀11石磨棒14陶纺轮15、23石铲16、21、22、24、24石斧17石凿18、19石磨棒(6、11-13、15、18、19、20、23-25约为1/6;7、8约为1/12;余约为1/3)。

结语

据两处采集文物标本的特征分析,发现的陶器多为手制夹砂褐陶,侈口罐口沿饰有一周花边状堆纹,陶片多施有划纹,有平行划纹、人字形划纹、几何划纹等。石器以打制石铲、石斧为主;有部分磨制石器等。龙庙山遗址第三层文化内涵与光明遗址文化内涵,应属同种文化,在穆棱河上游流域这类遗存发现有二十多处,说明是在同一个时期一个部族群体生活在此。光明遗址发现的回纹陶片明显具有中原青铜器纹饰的风格,同类遗址发现的磨制精细石矛,也具有明显的青铜器风格,目前,这些遗址虽然还没有进行挖掘,没有科学研究,根据采集的陶器残片、石器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受中原青铜文化影响,应是穆棱河上游地区青铜文化类型,其具体文化特征、面貌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发现和研究。

猜你喜欢

陶片石器陶罐
陶罐(外一首)
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圆陶片用途浅析*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值钱
拾到一块陶片的快乐
自制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