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优势做产业 发展才是硬道理
2017-09-03方绍荣,刘瑜澍,纳梦月等
抢抓优势做产业 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临沧,随处可见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临沧是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典型缩影。
临沧与缅甸陆路接壤,国境线长达290.79公里,有3个国家级一、二类开放口岸,19条边贸通道,多个边民互市点。成为了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通道”“平台”“窗口”。
凭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临沧阔步向前,哪怕位置偏远地区的民族群众也迎来了发展的好契机。
已经挂果的咖啡
碧丽源公司内的“芒摆茶农之家”
好资源引来创业者
年近八旬的福滋公司董事长田忠芹来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已是第10个年头。2008年从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行长的任上正式退休后,他选择到临沧这个之前从未来过的秘境之地开创自己的第二份事业——集茯苓种植、深加工和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
“我同学当时是林业部的,我退休后跟他闲聊时,他鼓励我到云南来买点林地,搞生物产业,说前景会很好。他帮我查到双江这个地方资源最丰富。而且因为比较偏僻,地价也很便宜,当时就决定过来。”回忆起当时创业的经历,田忠芹觉得一切都是缘分。
2008年11月,福滋公司在双江自治县正式注册成立,2009年3月被双江自治县政府批准为招商企业。“县政府对招商企业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专门负责帮我们跟地方政府协调,在资金方面也有优惠。招商企业职工子女在当地上学的问题和申请公租房、廉租房都可以优先安排。”田忠芹说。
福滋公司董事长田忠芹
“只有云南的茯苓不含硫、重金属和农残,自2010年起,云苓市场价格每年都以15%的幅度上涨,而且供不应求。” 田忠芹说茯苓在中药中的使用相当普遍,市场需求很大,而云南茯苓又是全国比较好的。
茯苓
刚引进茯苓种植产业时,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因为不了解有很多顾虑,既担心自己种不好又担心种好了卖不出去。为此,福滋公司推出了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县民族宗教局等相关部门召集农户到示范基地参观,公司为其进行技术培训。为了打消群众的疑虑,公司免费为第一批种植的农户提供菌种,并与农户签订合同,保证保底价收购。
“茯苓种一次可以收三年,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它投入门槛低,平时的管护也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支撑,老百姓的投入产出比能达到1:5。每年我们技术员都要上山帮老百姓看这块地能不能种,要看土壤、含水量、坡度等多个指标。我们要帮老百姓规划好再让他们种植。”田忠芹认为必须尽量降低老百姓的风险,“而且茯苓生长在地下,不长叶不开花。你在上面套种其他作物完全不影响茯苓生长。”
看中茯苓产业短、平、快的发展优势,双江自治县民宗局决定利用茯苓种植开展扶贫项目,让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2016年,县民宗局给福滋公司提供了2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福滋公司用这笔资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茯苓菌种,解决了贫困户购买菌种的资金困难。
在企业的引领带动和政府的扶持下,茯苓种植和茯苓深加工已成为双江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生物大健康产业。茯苓种植的农户已由刚开始的20户,增加到目前的300多户,仅茯苓种植的年收入,户均已超过4000元。
大文乡大坟山村的拉祜族贫困户姚胜文,种植2亩茯苓,当年就收入现金48000多元;邦丙乡邦况村的佤族贫困户鲍明雄,利用本村林下1200亩伐桩种植茯苓,当年就收入现金24万元,盖起了200多平米的新房,福滋公司还奖励他一台55吋的彩电。
福滋公司2013年被云南省评为“省级龙头企业”;2014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6年被云南省科技厅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临沧市企业科技研发中心”……
荣誉等身意味着更大的责任。2017年,福滋公司计划在全县种植茯苓5000亩,带动1000家农户共同增收致富。“政府给我们扶持资金,我们变相转到老百姓头上,就可以提高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现在云县、凤庆、临翔、沧源,甚至普洱的景谷、大理的漾濞都有我们的基地。我们要把云南做成一个茯苓基地,形成地域品牌,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对企业的未来,年逾古稀的田忠芹充满信心。
荒山十年变茶园
距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不远处的芒摆村中茶香弥漫,成片的茶园与其中错落有致的古树相得益彰,清新的空气、飞舞的蜂蝶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正是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基地,因为风景优美,茶山已成了沧源人散步休闲的好去处。难以想象的是,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我们公司刚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佤族老百姓刀耕火种的荒地,路不通也没人来,没人看得起这个地方。”碧丽源茶业公司党支部书记李光荣见证了整个荒山变茶园的过程。
碧丽源茶业的老板是港商,2006年到临沧考察时,由沧源县委政府以优惠的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引到了芒摆。2007年,碧丽源公司开始开发这片土地。“公司搞股份合作制,农户以土地入股。现在芒摆有15000亩土地流转给公司,公司与农户签订70年的租赁合同,每亩每年付给农户20元的地租。考虑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要让后代人也能享受到土地租赁的收益,70年的地租公司分期付给。”李光荣介绍道。
“以前这个地方相当穷,当地佤族群众劳动观念比较滞后,很多人早上起来晒太阳,下午两三点才去地里干活,下午四五点又回来了。”作为本地人的李光荣对芒摆的情况很了解。
针对民族群众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碧丽源以“培训+让利”的方式带动群众发展。一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分级培训制,对公司全员、管理人员、基地茶农、茶叶加工厂工人等进行持续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同时,公司开发种植好茶园后,交给茶农按公司标准进行管理,每亩每年付给170元的管理费。到茶叶采摘的季节,农户还可以通过采茶赚取鲜叶采摘费,每采1公斤鲜叶可赚取7元左右的收益。肯吃苦、技术好的农户每年采摘鲜叶的收益可达5万元,普通农户也有两三万元。农户还可以在所管理的茶园内套种其他作物,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为了进一步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公司还给芒摆村的村民小组长和会计每个月100元的报酬,年底兑现。
“现在公司已建立了6个茶园管理组,芒摆村流转土地的农民可优先成为公司茶园管理承包户,绝大部分村民都已签约加入。同时公司从临沧市内地少人多的地方以移民搬迁的形式建立了4个茶园管理专业组,辐射带动临沧其他地方的民族群众也可以脱贫致富。公司还将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进入企业的生产加工环节,转化为茶叶生产工人增加收入。”李光荣说。
碧丽源的茶园大部分都由农户承包管理
十年的发展,碧丽源已建成15000亩的芒摆有机茶庄园及全程清洁化生产的3个茶叶初制加工厂、1条CTC生产线、一个精制加工厂和1个“茶农之家”,并已成长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重点企业、云南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碧丽源的产品不仅通过中、日、美、欧盟的有机认证,而且于2012年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国际“雨林联盟”认证的企业。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碧丽源公司进驻沧源以来,沧源县委、政府累计整合发改、农业、水务、交通、科技等项目补助资金2181.42万元,支持企业完成了基地及周边区域道路、水利、电力、人畜饮水、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既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又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碧丽源公司对芒摆村乃至整个沧源县脱贫攻坚、发展进步的带动作用已日益凸显。2006年时,芒摆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600元。2016年,涉茶农户人均年收入已增至6800元以上。在沧源县民族宗教局局长贺富兰看来,碧丽源公司对沧源的影响是深远的,她说:“碧丽源芒摆有机茶庄园的成功运营为全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沧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种培训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企业坚持‘以林荫茶,以茶养山,以山养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进行基地建设,也推动了全县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
碧丽源茶业公司党支部书记李光荣
耿马自治县勐简乡大寨村支书张正和
大寨村里四季忙
6月正是咖啡树挂果的季节,走进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村“咖啡+坚果”生态农业园,只见沿路的咖啡树上已经挂满了累累的绿色果实。咖啡地里还套种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坚果树。
“这个园区从2013年开始启动,是耿马民族团结示范县产业扶持的项目,整个园区有1.1万亩,整合各部门资金投入近1亿元。”勐简乡副乡长金光明介绍说,“原来这些路都是土路,通过项目的开展才修通了18公里的水泥路。为了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政府建了12公里的主水管,236口25方的水窖,还有8个500方的蓄水池。”
勐简乡海拔落差较大,如何利用好多样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源,更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促进民族群众致富增收,是耿马县委政府和当地村干部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我们村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坝区种冬早蔬菜瓜果;800米—1300米海拔的地方原来主要种甘蔗、茶叶和橡胶,现在引进了咖啡套种坚果的模式;海拔在1400米以上的地方就主要种植药材和养羊。”大寨村支书张正和说,“橡胶和甘蔗过去是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近年来橡胶价格下滑,咖啡+坚果产业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村民的收入。”
张正和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种甘蔗,头两年产量还可以,后两年产量就彻底不行了。就算收成最好的时候,1亩产8吨,有3000多的收益。而咖啡树管理妥当可持续30年左右,到盛产期亩产收益不会少于2000块,加上套种的坚果,坚果到盛产期亩产可达5000块,如果你再进行林下养殖还有一份收益。
张正和告诉记者,2012年在产业园区刚开始筹备时,村民的动员工作并不好做,“许多农户原来地上种着甘蔗,他不舍得砍了来种咖啡和坚果,政府拿出钱给大家补偿。第一年有100多户农户种了3500亩,咖啡挂果后,效益就显现出来。比如我家种了24亩,去年的收益就在36000多元。农户们尝到了甜头,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今年村里计划再扩大1000多亩。”
为了解决农户们的后顾之忧,耿马县委县政府引来了“凌丰”等咖啡品牌,对园区咖啡豆进行收购。由政府牵线,还未挂果的坚果,也已经有外地老板来提前订购。农户们的干劲更足了。
“现在我们村的劳动力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3月到10月要割胶,11月到1月要摘咖啡豆,平时还要照管自家种的其他农作物。连小孩儿不上学的时候都喜欢提着桶到地里摘,一天也能摘个七八十元的。一年四季都有得忙,大家反而很高兴,付出多少最后都有回报。”满足的笑容溢满张正和的嘴角。
采摘茶叶的农户
像双江、沧源、耿马这样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步伐的例子在临沧并不鲜见。伴随国家“一带一路”的实施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临沧的沿边优势充分彰显,更多的企业瞄准临沧的发展潜力,到这里投资办厂。
秘境临沧已经敞开大门,欢迎八方来客,政府借助企业力量,更为有效地对项目资金、扶贫资金进行资源配置,挖掘民族地区发展的潜力,激发民族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