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逗了,汪曾祺先生

2017-09-03王国平

美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会心幽默感汪曾祺

◎ 王国平

别逗了,汪曾祺先生

◎ 王国平

王国平 江西九江人,供职于光明日报社。著有报告文学 《一枚铺路的石子》、人物传记合集 《纵使负累也轻盈》,曾获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报人散文奖、中国报纸副刊学会年度银奖等。

别逗了,汪曾祺先生

《学话常谈·幽默》,汪曾祺对“幽默”进行了个性化描述:

幽默要轻轻淡淡,使人忍俊不禁,不能存心使人发笑,如北京人所说“胳肢人”。

也就是说,段子是分级别、分档次的,真正的幽默是高级段子。

《四川杂忆·川剧》,论及川丑,他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幽默观:

川丑都有书卷气。……川丑不像京剧小丑那样粗俗,如北京人所说的“胳肢人”或上海人所说的“硬滑稽”,往往是闲中作色,轻轻一笔,使人越想越觉得好笑。

不经意,不刻意,幽默因子就聚拢了,“蓬——”升了起来。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汪曾祺对他人的幽默感有自己的观察:

赵树理同志身高而瘦。面长鼻直,额头很高。眉细而微弯,眼狭长,与人相对,特别是倾听别人说话时,眼角常若含笑。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出声来。有时他自己想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起来。赵树理是个非常富于幽默感的人。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聪明、精细而含蓄,不是存心逗乐,也不带尖刻伤人的芒刺,温和而有善意。他只是随时觉得生活很好玩,某人某事很有意思,可发一笑,不禁莞尔。

有活生生的榜样给自己“撑腰”,汪曾祺对自己的幽默观越发自信。《谈幽默》,他横刀直入,试图破解“幽默”之概念:

什么是幽默?

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扑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

这个“定义”,本身就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就“挺幽默”的。

“幽默还能是什么?是轻松,是理解,是幸福,是会心,是喜乐,是莞尔一笑。”他的同乡兼同行毕飞宇说。

不过,毕飞宇坦言,幽默这个词放在汪曾褀身上不是很精确,他只是“会心”,体量很小的一种幽默,强度也不大,“我个人以为会心比幽默更高级……不经意的幽默它更会心”。

汪曾祺的文字,关乎幽默,令人会心。

还给会心抹上了一层淡淡的色彩,正如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中说的,“碧绿透明的幽默感”。或者像在《泡茶馆》中说的,“绿意葱茏的幽默感”。

有人说:“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汪曾祺就是一个“救生圈批发商”。

且看几例。

《栗子》,说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比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外皮,而且还是苦涩的,“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秘密就这么给抖落出来了,你让松子、核桃、白果怎么跟松鼠做朋友?

《五味》:“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臭豆腐界应该聘请汪老爷子当代言人,广告语可以是“让中国的‘气死’气死外国人”。

《豆腐》,关于麻婆豆腐,有个要领,就是盛出来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

——请问,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样的哲学寓意?

A.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B.抓主要矛盾。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政治科目考试,一道选择题就这么出炉了。

《手把肉》,说他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一家不大的饭馆中吃过一次“拔丝羊尾”。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

——犬子正读小学一年级,他说饿了就是肚子空空的,就像没有水的大水缸。读到这一句,感觉那口水缸被施了魔法,眼瞅着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栈》,说他在张家口坝上时,听人说北京东来顺涮羊肉用的羊都是从坝上赶下去的,到地儿了,还要“zhan”上几天,才杀,所以特别好。“zhan”字怎么写,一时没眉目。后来读古籍,恍然大悟,原来是“栈”,就是精饲料喂养的意思。

这个字,还有这么个释义,一般人不知道,算是个发现,“听说有人要写关于东来顺的小说,那么我向您提供这个字,您也许用得着。——您的小说写成了,哪天在东来顺三楼请客的时候,可别忘了我。”

——什么“一字师”,那都是虚的,咱是实诚人,要来就实际一点。

网上粗略检索一下,没有发现有关于东来顺的小说问世。这是给吓着了?

《四川杂忆》,写于1992年4月6日。“乐山”篇开头,汪曾祺写道:“大佛的一只手断掉了,后来补了一只。补得不好,手太长,比例不对。又耷拉着,似乎没有筋骨。一时设计不到,造成永久的遗憾。现在没有办法了,又不能给他做一次断手再植的手术,只好就这样吧。”

——我是1999年参加高考的。当年全国语文卷的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说出题的,是不是从这里找寻到的灵感?

《蜡梅花》,说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床,到后园选摘几枝全是骨朵的蜡梅,把骨朵都剥下来,用极细的铜丝把这些骨朵穿成插鬓的花,当中还要嵌了几粒天竺果。再把这些蜡梅珠花分送给祖母、大伯母、继母。她们梳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互相拜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从扬州高邮走出来的汪先生,真真是“文章行世大神仙”。

扬州设有史可法纪念馆,其中悬挂着这位忠臣手书的不少联句,此乃下联,上联即“忠孝立身真富贵”。

《自得其乐》,说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既充实又快乐。凝眸既久,欣然命笔,人处在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忍不住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贾岛写有《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位“刀客”,先是“提刀却立”,继而“四顾踌躇”,哪知道随之开启的是自我表扬模式。这是不是有点周星驰电影的风格?

《美国短简·怀旧》:“林肯故居檐下有一位很肥白壮硕的少妇在编篮子。她穿着林肯时代的白色衣裙,赤着林肯时代的大白脚,一边编篮子,一边与过路人应答。”

——听说有的明星给自己的手、腿、脸、胸、臀,甚至眼睛、牙齿都投保了。按照这个思路,这位少妇也要给自己的大白脚买一份意外险。

1987年在美期间,给夫人的家信中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就是美国的鬼节,据说到时很热闹,大家都要画脸或者带上面具,“如果让我画,我就画一个张飞”。

——哈哈哈哈哈……

别逗了,汪曾祺先生!

别说了,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随谈》:

有人说我的一些小说,比如《大淖记事》,浪费了材料,你稍微抻一抻就变成中篇了。我说我不抻,我就是这样。拉长了干什么呀?我要表达的东西那一万二千字就够了。……生活只有那么一点,又要拉得很长,其结果只有一途,就是瞎编。

《〈汪曾祺自选集〉自序》:

我没有写过长篇,因为我不知道长篇小说为何物。长篇小说当然不是篇幅很长的小说,也不是说它有繁复的人和事,有纵深感,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长卷……这些等等。我觉得长篇小说是另外一种东西。

老头儿性格太轴了,又武断,眼光忒高,口味还刁。

小说怎么就不是瞎编?

想象。天马行空。无中生有。懂不?

还有,长篇小说怎么就不是篇幅很长的小说?名不正,言不顺。长篇小说,篇幅不长,就是消极怠工,就是玩忽职守。

看看现在的一些长篇小说,完全就是遵照“长”的标准制造出来的。

长,是品位,是美德,是能量,是智慧,是潮流,是拳头,是竞争力,是身份证明,是通关文牒,是步步攀爬抵达峰顶气喘吁吁之时从天而降一枚亮闪闪的勋章。

天高云远,洋洋洒洒,横到了底,纵到了边,泥沙俱下,水漫金山,不亦乐乎!

生活确乎只有那么一点,拉得这么长,岂不是寡汤寡水?

那也是一锅汤!

高考前文科老师传授秘籍:后边的简答题、论述题,不晓得怎么写也要写,想办法把空白处填得满满的,把字写得工工整整、密密麻麻,阅卷老师一看,有压力,手一抖,就多给几个“墨水分”。这里多个几分,那里多个几分,凑在一起,就多了好几分。以多取胜。这是战术。

1947年汪曾祺的《短篇小说的本质——在解鞋带和刷牙的时候之四》:

我们看过的若干短篇小说,有些只是一个长篇小说的大纲,一个作者因为时间不够,事情忙,或者懒,有一堆材料,他大概组织分布了一下,有时甚至连组织分布都不干,马马虎虎的即照单抄出来交了货。

1982年的另一篇《说短——与友人书》:

短,是现代小说的特征之一。

短,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

短,才有风格。现代小说的风格,几乎就等于:短。

别说了,汪曾祺先生!

猜你喜欢

会心幽默感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幽默感拯救计划
幽默感在爱情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幽默感很重要?
会心,在心里相会
精魄与大美
爱逃课的汪曾祺
小宠真是太有幽默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