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道德经》首章看老子道德真意

2017-09-02陈斯悦

卷宗 2017年22期
关键词:道德经道家老子

陈斯悦

百家争鸣,始于老道。作为春秋时期便已成型的百家之先,道家可以说是其后诸子或批判或继承的源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研究道家,当仁不让便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中精华,浓缩于首章短短五十八言中,语虽有尽,意更无穷。但首章不同的句读会引发不同的解读,私以为后文给出的的句读划分,虽与通行版本[1-4]不尽相同,却更合乎道理,故本文基于这一套句读给出解读,一窥老子的“玄之又玄”。

1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

道,作为老子提出的标志性概念,在《道德经》的各处拥有抽象义具象义、动词义名词义等诸多释意。本句中的①处的道,首先是和抽象义的“大道”,即概念意义的「规律」,可以理解为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准则。所谓“天地万物”,泛指一切存在与不存在。所谓“运行”,指“天地万物”的變化,即存在的具体形态变化、存在的与不存在的互化和不存在的内部衍化。「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用阴阳鱼图来刻画。“阳之末也,阴之始焉,阴之尾也,阳之生焉。阳之壮也,阴势弱焉,阴之盛也,阳势衰焉。阴之心为阳,阳之目为阴”。一言以蔽之,便是“万物趋衡”。这种物极而反的理念被老子确立为万物的原则,亦是其思想的基点。①处的道同时是和具象的道。它可以类比于西方基督神学的上帝,是创造世间万物的概念体。不同的是,教义中上帝本身是一种存在,偏向于自我的意志和精神倾向来创造世界,而具象的道本身是一种不存在,且不具备人化的主观意志,是在抽象的道的作用下,依从于「规律」被动地衍化出天地万物。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那么,依照这个逻辑,如果神没有说,或者说的是“不要有光”,那么光便不在这世间了。万物生灭,一念之差。但是,道为无,无生一,为有,一生二,为阴阳,二生三,为孤阴、孤阳、阴阳杂合,于是便衍化组合之下,三生万物。假设,道不要想要光,但光仍然会出现,因为三生万物之中,无数分支下必然有一支,阳作光,阴作暗,无可避免。基于此,某些学者将道家强加上客观唯心主义的名号,便显得牵强了。②③处的道,是动词义的表达,在此不作赘述。

名,同样是个释意众多的概念。④处的名,是在抽象义的道的基础上,映射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具体规律。以“人会死”为例,人的一生都处于“活着”的境地,不妨将“活着”与抽象道中的阳相对应。阳生于阴而终于阴,且阳之目为阴,映射到这一具体问题上,就是人作为有机生命,产生于无机的“死物”,终将归宿于无机的“死物”,其中心是“死”,所以“人会死”。在人的生死这一具体的领域内,“人会死”即是名。⑤⑥处的名,是动词义的“名状”,不作赘述。

由此得出首句的句义:道是可以被表达的,但不能直接用语言表达;名是可以被名状的,但不能直接被语言名状。

同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生梦蝶的不可知论可以说是对老子这一不可知论的继承。作为首章首句,老子通过“名实相分”的理论解释全书“语焉不详”的原因:其意无穷,奈何吾言有尽。所谓名,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表达,即言;所谓实,反映主体反映认识表达的对象,即意。对于名实相分,后世的名家理论作出了详尽的解读。分者,不合也。名实不合,即名不符实,实不符名。在于老子所强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此不赘述。实不符名的“合同异”,单看那“离坚白”。今有一石,名之以“坚石”,则失其白;名之以“白石”则失其坚;绝杀名之以“坚白石”,又失之以巨。对石头的称呼无法全面而概括它的性质,所以名不符实。于是《道德经》全书多有隽语,于是后世孔子有春秋笔法一字含褒贬,唐宋诗词重意轻言。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所谓始,即源头,起点,是与衍生物不同性质但在作用规律下化作衍生物的存在或不存在。所谓母,即依托、本体,是与衍生物同一性质而在重要条件作用下表现为衍生物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具体的人甲为例,甲之母可以是人这一类生物的共称,其始可以是自然元素。于是给出句义:要问天地的源头是什么,我会称它为无;要问万物的依托是什么,我会称它为有。此处的天地万物泛指一切存在。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宇宙本体论。所谓无,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是“阴阳达到绝对均衡经至于表现出没有任何性质的不存在”;所谓有,则是与无相对的状态,是“因为阴阳并没有达到绝对均衡以至于表现出一定性质的存在”。所谓阴阳,广泛指代相互矛盾的面,通常以是否、正反等形式来表现。如一枚硬币,对于整体而言是均衡的,拥有正反两个对等的面;但在某一面上它只表现出一面的性质,如正面不含与反面的,因此它仍然是一种存在。由此便解释了宇宙世界的诞生:最初的起点是绝对均衡的无,根据抽象的道的规律,有之于无构成阴阳模型,无之心为有,无之尾为有,于是规律使然,均衡破碎,绝对均衡化作极反的不均衡,即最初的有。绝对的不均衡之下,阴阳成为孤阴和孤阳,并在碰撞中形成相对均衡的阴阳复合。于是阴阳组合之下,天地万物由此而生,并不断向着均衡运动,直到灭亡。而天地万物灭亡之时,即存在化为不存在,复归于绝对均衡,开启另一轮的宇宙生灭。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谓无欲,便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均衡的思路;有欲,则是损不足而补有余的逆均衡思路。所谓妙,即事物的本质核心性的内容;徼,即事物的浅层表象性的内容。由此给出句义:看待有关核心本质的事物,要用无欲的方法。看待有浅层表象的内容,要用有欲的方法。

欲,本意是指人的主观性因素。老子所奉行的道法自然,某种程度上是去人化的原则。用于代替均衡与不均衡的,有无之外,老子亦用人与,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因此,无欲的本质,是去人而存天,有欲则对应的是存人而去天。这构成了老子看待万事万物、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基于前文的世界观宇宙本体论而产生。由“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知,万物表现于有,根源于无。累此与之对应,用非均衡的有欲来针对万事表象,用均衡的无欲来把握事物本质。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5]。

此处的妙,指一切问题的关键;门,指根本的解决方法,不二法门。该句句义:有欲和无欲来自于同一的「规律」而在不同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名,合而为一便成了玄学,是极为深奥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对于无欲和有欲,老子在首章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阐述其地位,可见其重要性。同时用玄作为评价,引出了玄学的概念。

所谓玄,即不可名状。这是老子对他本人思想的概括:不可名状之学,极其深奥之学。因此道家的学说可以说是哲学,但基于其“玄而又玄”的性质强行套用西方的哲学理论,未免有几分牵强附会。在此对老子的思想的哲学分类不作阐述,因为它首先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称之为相互唯物主义,其本源“道”又不符合物质的定义,因此将玄学独立在哲学之外似乎更为合适。

五十八言尽于此,但老子思想绝不止于这短短数语。他的如有无之辨、小国寡民、绝圣弃智等诸多理论,便根源于无有相化的世界观宇宙本体论和有欲无欲的思维方法,并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隽语方式表达。因此,道德真意,玄之又玄,尽在五十八言中。

参考文献

[1]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2]王弼注,楼烈宇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赵荣珦.老子道德经语法读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4]汤漳平, 王朝华.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黄朴民,道德经[M].长沙:岳麓书社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经道家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