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襄《叶析纪程》小议
2017-09-02赵剑锋
摘 要:《叶析纪程》是王廷襄上任路上所见所闻之史料汇编,是书是研究清代新疆建省后天山南麓交通路线、人文和自然地理的一手资料。本文试阐述是书著者生平、版本和内容价值,以期能引起西北史地研究学者们对是书内容之重视。
关键词:王廷襄;《叶析纪程》;游记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疆汉文古籍调查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870026)成果之一。
1 著者小传与是书版本
王廷襄, 字浚丞, 清湖南湘阴人, 光绪十八年(1892)被任命为叶城典史,后曾任呼图壁县丞,此人为官较为正直,曾获褒奖。据《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三日(1906 年2 月25 日) , 清廷“谕内阁,( 署甘肃新疆巡抚) 吴引孙奏, 考察属员分别举劾一折。新疆伊犁府知府彭绪瞻、署蒲犁通判候 补知县张绍伯、巴楚州知州张光、皮山县知县钱炳焕、前署柯坪县丞准补疏勒府经历王廷襄, 均着传旨嘉奖”。
王氏《叶析纪程》刊行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 凡两卷, 上卷记载迪化(今乌鲁木齐)至温宿州(在今阿克苏)行程,下卷记载温宿州至叶城行程。
是书现有木活字本、抄本及影印本。国家图书馆藏有一种是书木活字本,该本清光绪年间(1895-1908)由申賚刊行,版式:9行22字,小字双行同大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书口处题名中“析”作“柝”,内封叶题名中“析”作“柝”。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有是书《甘新游踪汇编》(吴丰培辑录)油印本,该本手工刻蜡板油印,1983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刊行。另外,边疆研究资料文库辑录的《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卷(第一辑)》中收录一种是书刻本影印本,此《初编》2011年由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发行。
2 是书编写原因与内容
因当时新疆省莎车县典史员缺,新疆巡抚陶模命继将赴任之王延襄与杨照磨将自省会起程将沿途经过地方、山川形势、道里、方向、远近逐站记载俟到任禀复。事后, 浚示将察复内容著《叶析纪程》一书。光绪十八年(1892),新疆建省之后已近十余年,这期间,天山南路经济恢复状况如何,从是书中可得了解。是书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1.记载清末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至叶城沿途台站和道路情况
从是书记载来看,王氏对每天的行走里程、道路状况(土路、沙路、河桥、河流溶冻、天气、水源等)都有非常完整详细的纪录,从中可以看出新疆境内天山南路的交通传递体系得到恢复。王氏从迪化出发,沿途经过驿站有盐池、柴窝铺、达坂城、后沟、白杨河腰台、小草湖、托克逊、苏巴什、阿哈布拉克库木什驿、榆树沟驿、喀喇沙尔(焉耆)、乌沙克塔拉、清水河、紫泥泉、库尔勒、车尔楚(汉乌垒城)、洋萨尔(户七八百)、布古尔(汉轮台)、讬和鼐、库车、讬和拉旦驿、和色尔、赛里木、拜城、察木齐克、滴水崖、哈拉玉尔衮、浑巴什、萨伊里克、齐兰台、黄草湖、玛喇巴什厅治、屈尔盖、卡拉克沁、玉代里克、雅素里克、龍口桥、英阿巴特、排素巴特、喀什噶尔新城、雅卜藏、英吉沙尔新城、黑子尔、莎车、坡斯坎、叶城等驿站及城镇。是书所记载经行情况,在研究清代新疆交通路线上具有重要实证价值。
2.记载沿途人文与自然地理情况
王氏对沿途人文环境,诸如人口、民族、生产生活、市镇贸易、沿途民风和自然地理地貌有详细描述。如对焉耆之地乌沙克塔拉驿有以下描述:“有小市长,半里许,缠、汉、回民百余户,渠水饶足,居民沿渠揰柳,柴薪充足,市北庄家地尚存”;如对库尔勒之地有以下描述:“(开都河)自是出山南流,地势敞平,一望无际。河经库尔勒一带,灌溉回庄地亩数十里,缠户云连,榆柳蔽芾,号为沃野”。另如对拜城一带描述,“道旁杨柳不断,想见春夏绿阴笼罩。树下为渠,渠旁皆庄家地亩,平野冻雪铺盖冬麦,春融雪释,土膏可想其如油矣”;对喀什所属玛喇巴什农作物的描述:“大米颗粒长大一如阿克苏,惟色泽白瑕较逊;棉花树干高三尺,花开硕大,结棉精,秀吐鲁番棉花不能过也”; 对疏勒州东路一带民间市场繁荣程度的描述:“排素巴特巴杂,市长半里许,缠回男女填塞街巷不下六七千人,北面空廓处为牛羊市,鼓刀者霍霍然,宰牛羊数十百头,稍西矮屋十数间为布市,远商各旧一间收买布疋,乡间抱布来者争趋之,市南驿舍前大空坪一所,男妇丛杂囊棉花者、囊棉线者陈列拥挤。”对疏勒州东路一带的描述:“玉代里克南面草湖……北面沿渠庄家三十余户,南面近草湖不敢种,庄稼以湖中多野猪食禾稼也。”此外,是书也记载了咸同时期新疆变乱后,土尔扈特部及其和硕特部变乱情况。是书不仅记载沿途所见民族、民俗及其民情现状,也涉及历史与现状对比,这些是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疆社会之重要史料。
3.对政府官员的吏治有所介绍
是书记载了当时南疆官员们的吏治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新疆建省后任用的官吏相对清廉,能够积极作为,他们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当时清末中国内地官吏腐败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如“玛喇巴什一带,棉花树干高三尺,花开硕大,结棉精,秀吐鲁番棉花不能过也,缠妇富而勤者知纺织”,玛喇巴什厅谭别驾根据这种现状,出台措施,鼓励农桑。“贫无资者谭别驾論乡约每央哥给纺车一架,棉花拾觔,红钱四百,领去后昼勤纺,即将所领赏给之,不轨还如不勤纺织责令还本,其实不勤者既领何能归……。”这个谭别驾在任职地兴修水利,“玛喇巴什东面近城有小连渠,离城数里有大连渠,岸长堤绵亘水在渠中高于田亩八九尺,西南北三面修渠,亦多皆别架三年心力筹画而成也。”另外,还积极发展商业,“玛喇巴什东门外,往所巴杂市庐仅三十余户,今则连云比屋,市店绵长至三、四里。”这些记载是研究清末新疆吏治的重要史料。
4.记载沿途气象资料
王氏在沿途中,还认真记载各地气象情况。如对乌鲁木齐辖境一些地方的描述:“二十六日辰初,自盐池东南行,寒威栗烈,南风虽小而自雪山中来,东向南正迎之簾不可捲足,著狼皮靴覆以新棉被尚冷疼”,从中可见柴窝铺之寒冷。拜城“和色尔驿以西地气较东路寒冷,以平野雪铺,北面即木苏尔达巴罕,南面亦有雪峰,虽相去均有百余里,而冷气逼人”。以上相关记载是研究当时新疆气候的的一手气象资料。endprint
5.记载当时新疆民用设施恢复和建设情况。
新疆经过同光变乱后,一切民用設施都需要恢复和建设,从是书记载可看出当时新疆善后局还是作了很多事情。
(1)疏浚河道。如是书载:(车尔楚)光绪五年(1879)办理喀库善后局黄丙焜商同管带精骑马队后营总兵王玉林督率兵勇兼营雇民夫自北面山峡覔水源引向南流成通渠,长四十里。缠民夹渠左右阡陌连数十户无忧。
(2)整修道路桥梁。如是书载:密尔特彦河,乾隆间有大桥,兵燹叠经久已废圮……夏间,山雪消融,水势盛涨,不独行旅,视为畏途。……去年库车厅照磨章金镛啇闻端兰直剌捐廉造桥,各缠商亦欣然共集陆百余金,于是鸠工自北山运木石从河上游顺流放下架为大桥一座。
(3)完善道路配套设施。因小草湖至托克逊一站,无站可避风灾,陶模命“在小草湖至托克逊戈壁适中处掘避风空六;并创建荫喝屋宇一所,中置大园木桶蓄水,每桶可盛水六、七石;又雇驴二头,夫一名,策驴负水,盛之大圆木桶,以济行旅”。
以上史实,对研究新疆南疆地方近代水利、交通变迁有重要作用。
6 .地名考证。
王氏不仅记载迪化至叶城沿途间的人文和地理情况,还对前史所载地名进行了考证和辩误。如对前史所载地名的考证有:“库木什阿哈玛驿,倭仁撰《莎车纪行》云库木什,回语银也,唐人谓之银山,郭孝恭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是也,谨按库木什东西两面有山,皆不甚高所谓银山或即指此。”
3 小结
是书所载内容均是王廷襄上任路上所在所闻,虽与其他上任、调任边吏的行纪内容相同,不外一是对天山南北交通的记述,二是对沿途民情的记述,但这些内容均是第一手史料,可补正史与他史所载之不足,值得今天研究者重视,尤其是书中对所经历之地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描述,实是新疆史地研究中不可多得之资料。
参考文献
[1] 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一辑),北京:中央编译局,2011年。
[2] 吴丰培辑录.甘新游踪汇编·叶析纪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1983年。
作者简介
赵剑锋(1978-),男,新疆博乐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2016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