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09-02肖永萍

卷宗 2017年22期
关键词:图腾

摘 要:龙是中国最为神圣的动物神,是我们祖先崇拜的图腾。从古至今,龙的形象无处不在,而在全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各种龙的遗迹和形象中,内涵最为丰富的要数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的三组蚌塑龙形象。龙文化源远流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凝聚力。

关键词:图腾;西水坡;蚌壳龙;龙文化

图腾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来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信仰者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民族都来源于此。这种图腾也就成为了该氏族的祖先和保护神,也成为了该民族的标志与象征。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认识水平的进步。人们由对日月星辰,山川土石、风雨雷电等简单的自然崇拜上升为更加抽象与幻想的自然崇拜。例如:人们会感激一些为自己提供生活所需品的生物,人们也会害怕一些给他们带来的威胁与灾难的物种。在这种超自然观念下,人们把上述自然现象看作为自己生命攸关的神灵。

龙是中国最为神圣的动物神,是我们祖先崇拜的图腾。中华古老部落的徽号。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全球“龙的传人”的精神纽带,具有超凡凝聚力。

《开庵外集》里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好负重,今碑下趺是也;二曰螭吻,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好吼,今钟上钮是也;四曰狴干,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狻猊,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好闭,故立于门铺。由此可见,龙的形象无处不在,它不只被看做帝王的象征,还扎根于民间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崇拜龙,爱戴龙经历数千年不灭不变的原因所在。

龙起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由于当时人们的生产水平极低,若遇常年下雨或者久旱不雨,都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影响,这对人们的生活和生存都是极其不利的。而对于久旱无雨,暴雨洪涝,雷雨交加,阴雨霏霏等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人們主观地认为,在自然界中应该存在一位能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主宰者,而且它还是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神物。这种神物就是龙。图腾龙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升华、神化了的生物形象,其中有杂糅了许多当时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如风、寓、雷、电等。由此可见,龙不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它只是根据自然想象,加以想象、拼凑组合而成的。这迎合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关心和需要的心理。人们塑造出龙这种神物,目的是为了祭龙祈雨,希望能够通过祭祀龙神,求得龙神的保佑,达到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的盛景。

随着社会发展,龙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史前文化中,西水坡蚌龙并不孤独。如陕西北首岭遗址一件陶壶上彩绘的双头鱼图;湖北焦敦遗址发现的河卵石摆塑龙图;辽宁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浙江良渚文化瑶山祭坛墓葬出土的龙首玉璜、龙纹玉镯等。从各地考古中发现,龙的形象不大相同,有鱼龙、鳄龙、猪龙、马龙、蛇龙、牛龙、雷龙、熊龙、龟龙、蟋龙、蛟龙、象鼻龙、凤尾龙等多种。而在全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各种龙的遗迹和形象中,内涵最为丰富的要数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的三组蚌塑龙形象。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三组龙虎图案,轰动了全世界,也沸腾了龙的热血,掀起了又一轮的龙文化热潮,也引起了新一轮的海外华人寻根兴祖热潮。西水坡三组图案第一组为M45号墓的组成部分。在墓主人左右两侧分、别有一虎一龙的图案,脚边还有一用人的胫骨和蚌壳组成的勺形图案。龙身长1.78米,虎长1.38米。其中龙的形象显然是现实动物“鳄”演化而来的。第二组蚌壳堆砌互相叠加的龙虎鹿,还有一精致的石斧摆在图案的右上方。第三组有一“人骑龙”和一“奔虎”图案。这三组图案自北向南一字形排列,彼此相距20米。很显然,这是原始先民为45号墓主人举行葬祭仪式留下的遗迹,而且从场面的宏大规模和复杂内容来看,墓主人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从第一组图案中的龙形象本身来看,它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鳄”,而是经过艺术加工与“虎”相配的“龙”,与后汉代唐明清时代的龙相比,其造型和构图已经具备了发展到后来龙的大部分要素与创意。三组图案中都有龙,成为贯穿始终的主题,充分说明龙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已经产生,并成为一种成熟的龙文化。发达的文化是以发达的经济为基础的。西水坡遗址是原始先民的一个巨大聚落,从出土的数量众多的生产工具和造型独特的陶器等生活用具来看,它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三组蚌图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原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推动人类思维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濮阳西水坡六千年前仰韶时期大墓中蚌壳龙虎图案,没有纯自然主义的描述,而是去追求传统美学的意境。艺术家为了表现内在的神,特别在动态上下功夫。昂首拱背、身子弯曲、前爪着地、后爪抬起、仰首摆尾,似遨游于大海,腾飞于太空。这些情状被艺术家捉住并形象地变现了出来。这说明仰韶时代的先民拥有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创作技巧。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看到M45蚌龙吼激动的说:“我总算给我故宫的龙找到了祖先,蚌龙堪称‘中华第一龙。”北京大学考古系著名教授邹衡挥笔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他们都对龙文化的发源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凝聚力,而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相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龙作为体现哲学观念的象征物,在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不断变化的,而作为凝聚力的源泉,则是以稳重的思维方式为基础。例如,西水坡M45号墓钟第一组图形中的蚌龙,以及第三组“人骑龙”,都是作为葬仪而设计的,它自然是我们和“灵魂升天”之类的宗教观念联系起来。张光直先生曾考察过这种“人寿母题”的艺术形式的宗教意义,认为中国道教的某种观念如“三跷”就是来源于这里。中国天文研究领域的学者从观象授时这一中国古老的传统入手,从天人合一关系的角度深度分析了三组蚌图的遗迹,认为其中包含着祭天测天的天文学含义。M45号目中龙虎陈设被认为是汉代“四象”体系的起源。这决不是某种天然的巧合,也不是研究者牵强的比附和联系,它真实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创造文明的现实过程。

龙形象本身的演变也体现着不同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龙形象经历数千年的变化,通过长期复杂的吸纳整合,虽然其局部特征多次改变但其总体概貌都无太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重历史,重传承,追求稳定、成大器的思维模式。今天我们谈论龙文化,真正关心的事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命运,毋庸置疑,每一个头脑清醒的中国人,面对当下负责的外部世界,都不能不感受到一种压力,一种危机。我们应发挥中国人的综合思维能力,就像先人巧妙地组合龙形象一样,去其糟粕,吸其精华,筑起龙文化这道心理长城,不管走到世界哪个角落,我们将永远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作者简介

肖永萍,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陈展部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腾
周而复始
图腾
望梅止渴
《笑着好看》
我为春天添抹绿
《这条比较傻》等
三好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随便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