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备经济视角下的苏联经济体制成因分析

2017-09-02韦自明

卷宗 2017年22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苏联

摘 要:苏维埃俄国政权从建立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生存威胁,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理论和指导思想中包含着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的思想,这种政治理论和指导思想势必会影响和渗透到其经济建设领域之中,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形态便是战备经济形态。战备经济形态存在于苏联政权的始终,一度为保卫苏联政权,促进苏联工业发展起到过作用,但作为一种非正常状态下的战时经济体制,苏联将其移植于和平年代的长期建设之中,这就为苏联经济体制的僵化,并最终促使苏联战备经济形态的崩溃和苏联政权的解体埋下伏笔。

关键词:战备经济;苏联;经济体制;僵化

1 战备经济的肇始之源—战时共产主义

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但是苏俄政权从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国内白卫军武装的叛乱。因此,1918年—1920年的国内战争期间,列宁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把全国的经济纳入到了战时的轨道。这种政策就是著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特征为:首先用国家组织的机构进行物资供应和配给,取代贸易和商业在战时国家的存在;其次,对粮食的收集采取战时紧急的义务征收,将粮食的使用最大化;再者,战争期间为了确保前线的胜利,采取义务劳动的方式取代有偿劳动以及雇佣劳动;最后,将全部的工业国有化,纳入战时对前线物资生产的供应。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苏维埃俄国将全部的人力物力全都投入到了国内战争之中,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当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诞生于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属于典型的战时经济政策,这种经济形态对当时处在战争环境下的的苏维埃俄国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这种战争期间的非常政策无益于和平时期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仍在延续,并对国家的恢复重建产生障碍,民众产生严重不满,最终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正如列宁所言:“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1]。但不可否认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维埃政权的经济体制留下了浓厚重彩的一笔,它翻开了苏联历史上战备经济体制的第一页,这种在战争环境下形成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指导思想无疑会对日后的苏联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苏联高层领导人未能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出正确判断,把这一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被迫采取的政策,视为长期有效的[2]。正是这一片面的认识,使得这种战时经济形态影响到苏联政权存在的始终。

2 战备经济的常态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1 战备经济视角下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不可置否,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战备经济体制,其在苏联形成的过程与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国际环境密不可分。当时的苏联始终认为自己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单独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这种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对世界秩序认识的差异使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着高度的紧迫感和焦虑感,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随时有可能对苏联展开侵略和武装颠覆。要想维持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就必须拥有独立健全的国防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力量。他们在制定各种计划和推行各种政策时,都把应付战争这根弦绷得很紧。正是这种紧迫感和焦虑感促使种种超正常政策能够得以推行实施。在战备经济体制下,斯大林模式始终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人力物力的高度集中。在经济形态上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经济结构中始终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经济手段则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执行社会经济生产活动。

2.2 战备经济视角下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毫无疑问,斯大林模式这种经济形态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常是一种非正常经济状态,在以往的国家发展中,只有战时经济才具备这种特征。笔者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將以往这种战时才有的经济形态转入到和平经济当中,并使其“正常化”、常态化。在斯大林模式产生之前,战备经济只是在战争时期才会在一个国家内产生的经济形态,它往往存在于战争爆发前夕、战争进行中以及战争结束后的过渡时期。但是,斯大林模式改变了以往意义上的战备经济形态,将其主要特征融入于和平年代的经济建设当中,这种长周期的非正常经济形态的运行,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形成,并对日后苏联体制僵化,积重难返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后果。当然,战备经济形态本身也易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苏联的经济体制往往跟政治问题紧密结合,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新经济政策取代后,这种战备经济形态依然能够死灰复燃,重新融入到苏联政权的经济建设之中。

2.现实意义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尊重其历史客观事实和现实存在,从理论意义上讲斯大林模式对于和平年代的经济而言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和弊端,但其历史成因却存在着必然的生存土壤。战备经济形态通常是在国家或政权面临着战争的生存威胁时才会出现的经济形态,但是,像苏联这种长期遭受安全威胁和外交孤立的大国政权在20世纪上半叶并不多见。因此,苏联的经济形态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经济,只有战争时期的战时经济和准备战争时期的战备经济。这种经济形态在其现实意义中最受褒扬的当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战备经济形态有效对抗了纳粹德国的闪击战。的确,战备经济形态下的斯大林模式有效对抗了纳粹德国的快速进攻,也使得苏联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能够在陆地上有效抵抗纳粹德国铁甲洪流进攻的国家。

3 战备经济形态的延续与僵化—冷战中的苏联经济体制

3.1 军备竞赛下苏联战备经济体制的延续和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再一次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安全环境,应当说此时的苏联已经迎来了建设和平经济的契机。但是,苏联经济体制的形成与苏联政权的建立环境紧密相关,多年的战备经济建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使得战备经济形态早已在苏联领导人和政府官员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这种认识并不会因为战争的结束和安全环境的改变迅速实现调整。正如在二战尚未结束前的1945年4月,铁托率领南斯拉夫政府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时, 斯大林在其别墅宴请代表团中的共产党人时讲,“战争结束了,再过15—20年,我们也会恢复起来,然后再打仗!”[3]加之随着冷战的到来,苏联把战时经济体制直接纳入到了冷战的军备竞赛之中。并且,随着美苏争霸态势的加强,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苏联的战备经济形态亦越滚越大,国家在战备经济体制下越走越远。endprint

3.2 苏联经济体制的僵化和战备经济形态的崩溃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后人称之为“停滞时期”,从经济发展速度看,70年代以后呈现递减的趋势十分的明显,这一时期由于苏联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大搞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外采取“进攻性战略”,遂使国家倾注全力发展国防工业和军事技术,使原先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军方的势力和影响在苏联政治生活中空前膨胀;苏联在同美国取得某种战略平衡以后,为了维持这种局面,对内必须维持巨额的军费开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堪承受的负担;对外则保持扩张和进攻的态势,到处插手,使苏联日益成为一个穷兵黩武的帝国[4]。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苏联将国民经济四成的财富应用于坦克、军用飞机、导弹等国防军事工业的研发上,这种以牺牲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代价的战备经济体制,势必不能长久。除了战备经济体制本身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和国家财富,由于经济改革理论的滞后性和经济体制的日趋僵化,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和同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战略严重脱轨,受战备经济形态的影响,苏联始终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产品的产量作为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况且直到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时期,这种思想认识也没能有大的改观,改革没有取得成效,促使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更具冒险的政治改革,直到苏联的解体。

由此可见,战备经济形态使得苏联的经济改革和更新已经变得一潭死水,始终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且越到后期越成为阻挠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和障碍,当西方国家开创新的能源和新的科技领域的发展时,苏联却在自己的传统领域里发展而不能自拔。特别是在战备经济形态下,经济体制往往和政治体制捆绑在一起,苏联的政治体制的僵化进一步反作用于经济体制的僵化,特别是老人政治在苏联的日益严峻和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局面的进一步强化致使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干部队伍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许多拥有旧时战备经济思想和观念的老年官员常年把持着重要经济部门的职务,加重了经济体制的僵化。

最终,苏联的战备经济体制由苏联政权早期的战略防御和维护本国安全环境为目的经济形态转变成了超级大国对外扩张霸权的军事扩张机器。而且这个机器一旦开通便不可关闭,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便是这种经济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苏军入侵阿富汗也为苏联的战备经济体制准备了最后的葬礼,这场战争消耗了已经沦为军事扩张机器的苏联战备经济体制运转的最后财富,致使苏联经济深陷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战争消耗掉的财富无处补充,战备经济体制积重难返,长期被忽视的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问题在战争消耗掉大量的苏联国家财富后矛盾日益凸显,并最终促使苏联的战备经济体制走向崩溃,伴随着苏联解体,一起不复存在。

4 结论

通过在战备经济视角下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分析和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苏联的经济体制始终没能脱离战备经济形态的魔咒,在早期苏维埃政权为维护自身生存不得已推行的戰时共产主义政策到为预防帝国主义国家包围封锁和抵御法西斯侵略的斯大林模式都是典型的战备经济形态。这一时期的经济形态拥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但是二战结束后,苏联没能跳出战备经济体制的形态,反而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使其成为了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得不给我们有所警示:经济的发展模式一定要与国情相适应,国家实力的提高不应以牺牲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国防建设和军事发展一定要和现阶段的国家经济实力相吻合,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应当与时俱进,经济建设的干部队伍年轻化和人才引进的开放性尤其重要,经济体制的发展必须是开放性的并且与世界接轨,封闭性的建设和固态化的管理只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滞后和惰性,长此以往会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负担。苏联的战备经济形态就是因为否定了市场化管理和自由贸易流通,依靠固态化的管理模式造就了庞大臃肿的体制机构和低效粗糙的生产方式,当这种长期非正常状态的战备经济形态弊病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战备经济形态的体内循环和运作方式难以为继时,苏联经济体制的崩溃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苏联体制建设的深刻教训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第208页。

[2]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原因及启示》[J].延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第4卷第2期。

[3][南斯拉夫]米·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第89页。

[4]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723页。

作者简介

韦自明(1993-),男,江苏省连云港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史专业国际关系方向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苏联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对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