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变迁趋向
2017-09-02黎氏香
黎氏香
一、引言
越南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54民族)。在越南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是与越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族群文化研究多年来受到民族学乃至各个社科领域的关注。大部分研究指出越南历经一个世纪的历史变革后,近几十年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使得越南民族文化乃至族群文化也随之变革,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价值的发挥与保存之间的不同冲突。
据2014-2015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63省份约有54所少数民族寄宿制高中学校,其中共有23.417名少数民族学生。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清化省少数民族寄宿高中三个年级(10、11、12年级)18班,每年级有6班,在这些班级的泰族学生、芒族学生比较多。这些在该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该省各山区县份生源的92.2%(540名学生中有499名),其中泰族学生占44%、芒族学生占48%。
由于寄宿学校学生的文化带有个人和学校范围性质的特征,他们与家庭和乡村社会分离,本研究的重点只考虑影响学生文化变迁的趋向。
二、研究对象地区
清化省位于越南北中部地区,位于首都河内以南150公里,全省共27个县市,300万居民,地形复杂,分三个地区(山区、中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中游平原和山区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有超过60万的少数民族居民聚居于清化山区11个县的220个乡,和西北部山区一样,聚居在此的6个少数民族中泰族和芒族占多数。
目前,芒族主要聚居于越南广阔西北部山区的安沛省、义安省,芒族人聚居最多的是在和平省和清化省的6个山区(玉乐、石城、锦水、霸尺、如春和廊政)、富寿省的3个县(三清、安立和成山)。此外,在山罗省、宁平省和河西等省也零散分布有芒族人。近年来,芒族人流动的范围扩大到西原地区各省份山区县,因此在崑嵩、多乐、林同、嘉莱等省的芒族人数大幅增加(至今约120万人)。清化省越有35万芒族人,主要聚居于山区11个县和该省边境的5个县。
越南泰族人共1550423人,是越南第三大民族,分布于全国63个省市。清化省泰族人口在全国排名第四(225336人),占全省人口的6.6%和全国泰族人口的14.5%,在伪劣山罗、莱州和义安之后。清化泰族人主要聚居于该省西部山区,其人口已从1999年的210908人增长到目前的23万人。
三、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趋向
(一)“京化”趋向
泰族学生和芒族学生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过程遇到了重要的影响。都市的现代生活跟学生原来所住地完全不一样。他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其他民族群体,这使学生要改变自己,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在学习环境中,学生们都使用普通话,逐步习惯自立生活。其次,都市生活中经族人经常使用的电视机、冰箱、电脑、无线网等也对少数民族学生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将这种影响称为“京化”,其意思是他们开始向越南最大京族人学习和生活。
文化变迁趋向虽然越来越明确,但不意味着泰族和芒族学生想成为京族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要与京族人在各方面都平等,如学习程度、优势,特别是语言、服装、饮食和社会交际……
出发点是“少数民族”的概念总被视为社会中各方面的劣势,所以学生们希望能融入到社会中的各民族群体,表示自己不比城市人差,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就像城市人的。
(二)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入趋向
清化民族寄宿高中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环境,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影响的趋势。在一起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能向同学和室友学习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另外,学生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有所了解。
近年来,随着大众信息传媒和互联网的发展,少数民族人们有机会与国内外的同族联系。另外,各区域之间货物贸易和交流的加强也有利于学生接触到自己民族在其他地区的文化产品,文化融入趋势还表现在少数民族学生现在不在意不同民族结交朋友的思想。
(三)独立、脱离农业和农村的趋向
从离开了村庄环境,泰族学生和芒族学生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问他们喜欢在哪儿生活,结果有50%的泰族学生和33.7%的芒族学生觉得两个环境都很好。其中有26.6%的泰族学生和44.5%的芒族学生很喜欢城镇环境的生活,只有24.1%的泰族学生和21.7%的苗族学生还喜欢村庄生活。可见,他们大部分都具有想脱离农业和故乡的想法,高中毕业后还需要继续读书,如考上大学,甚至梦想去外国留学等。
(四)保留、重视民族本色的趋向
虽然发生了“京化”过程和民族文化的融入,明显地表现在语言、服饰、饮食行为和社会沟通的变化,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想保留和重视自己的民族本色。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比率较高。有62%的泰族学生和38%的芒族学生还会唱自己民族的歌曲,49.4%的泰族学生和18.9%芒族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舞蹈,49.4%的泰族学生和46.7%的芒族学生会说民间谚语,67%的泰族学生和68.5%额芒族学生可以讲自己的民族故事。
众多的研究表明,虽然存在文化衰落的趋势,尤其是物质文化,但礼仪、信仰和节日的形式,被认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可能保留更久(Ngo Duc Thinh 2006, Le Hong Ly 2009, Vuong Xuan Tinh 2009),此趨势在清化寄宿民族高中校的泰族学生和芒族学生的研究中体现得很明显。
四、结语
像越南各民族的整体文化变迁趋向,泰族学生和芒族学生在清化省的民族寄宿校也跟着“京化”而变化,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然而,尽管存在物质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衰落,在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的内心仍想保留自己的民族本色,换句话说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因此,即使是在城市环境中,学生比自己乡村里的亲人的“京化”程度更高,他们自己有脱离农业的打算、农村,但他们仍然有民族认同感。如果清化省的民族寄宿校加强组织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他们对民族文化本色的了解和保护意识的将会更强。endprint
同樣,两个民族的学生的文化变迁原因也跟两个民族的文化变迁起源有关系。这是由于政策、市场、信息、城市化、现代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基本的文化机构和社区已经发生了文化变化,随着加强交流,接近信息技术,使得在文化变迁的水平演得更快、更强。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也对他们的文化转型是独立因素影响。
对这两个民族学生文化变迁影响因素的研究证明,清化省山区少数民族已经历了悠久长期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过程。在当前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这种接触和交流进一步加强。文化的变迁取决于大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程度、各地区和各民族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程度,比如聚居于清化省郊区、道路主干道沿路的芒族人的文化变迁程度就比泰族人高。另外,学生年龄也对文化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民族文化的变迁和融合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向。不符合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元素将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能够寻求到发展便利环境的新文化元素。然而,传统元素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一部分人已经融入并留存在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由此造成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异质性。京族的文化元素尤其是民族间的通婚观念已被普遍学习和接纳,其中同一民族不再是清化省少数民族寄宿高中泰族和芒族学生择友和择偶的重要条件。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少数民族寄宿学校推出有关民族文化的教育措施,旨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和后代清醒意识到并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同时也懂得将新的积极的元素引入民族传统文化中。换句话说,他们需要充分了解当前背景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文化价值,从而有意识地为自己将来立业选择必要的新元素。
参考文献:
[1]Le Thi Mui (2012), Real Situation of a Change in Language among Thai and Muong Students at Thanh Hoa Ethnic Minority High Boarding-school, In Reviews Anthropology, No.4. pp 33-43.
[2]LE THI MUI (2013): Real Situation of a Cutrel Change among Thai and Muong Students at Thanh Hoa Ethnic Minority High Boarding-school Exchanges of view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4th Vietnam /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Vietnam / Hanoi.
[3]LE THI MUI (2016): The cultural Change of ethnic minority pupils in Vietnam. Vietnam Social Sciences Review/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Vietnam / Hanoi, N0.5.
[4]Le Hong Ly (Editor) (2009),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Northwest Ethnic Thais in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Ministry,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in Vietnam, internally stored in the Library Institute Cultural studies.
[5]Vuong Xuan Tinh and Hong Hanh (2009),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Northeast," Synthesis Report projects of Ministry,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in Vietnam, Hanoi.
[6]Ngo Duc Thinh (2006), Culture, Cultural and ethnic Vietnam Culture,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Hanoi.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