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索
2017-09-02欧钟慧
欧钟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应用型高校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应用型高校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点。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是近年来应用型高校改革函待解决的重点。
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加快的形势下,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施应用型教育已经成为适应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在国际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我国高等教育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只有感性认识,并且深度也还不够,仅仅是进行了一些初级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因此,需须确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形成“工学结合”的理念;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建设校企互融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处在第三产业生产链基础环节中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新的标准要求,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既要具有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又要具有服务、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应变等的实务技能。“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校内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方法,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2006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百色学院学院设立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也于2008年设立酒店管理方向,2015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几年来,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措施进行专业建设,使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由于酒店业对其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交际方式、处理技巧和管理水平的要求,其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专業性和职业性都比较强的应用性学科。面对原来酒店管理专业(方向)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我们有必要对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研究创新的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创新教学计划,从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创新,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习实践并且顺利就业,营造就业环境体验就业岗位,走工学结合路子,是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正确之路。深化校企合作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搭建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对于构建复合人才市场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但是现有的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不够清晰,专业定位出现偏差,合作企业参与性不强,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例如酒店管理专业的设置,既有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又有导游类专业课程,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作为应用型专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分成两大类:一是旅游服务(包括导游服务、酒店服务、景区服务等),这个专业就是服务意识强、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具备旅游管理者的基本素养;二是旅游理论研究,这部分人去专门研究旅游服务本身,构建中国自有的旅游服务理论框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探索。
(二)院校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对于很多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四年的课时安排和高职高专三年的课时安排,仍然是理论课时为主,实践课时一般占比例最高为30%。很多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前两年的课程学习中,一般采取本科一周的见习,高职高专一到两个月的见习为主,最后一年去酒店行业实习半年至一年,在实习期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和合作酒店签订就业合同,双向选择。部分订单班办学的学生则是在酒店实习一年,毕业后留在酒店工作。
由于实践课时不足,学生在校时掌握的基本以理论知识为主,到了实习期,很多学生会出现专业技能的欠缺,甚至比不过酒店招聘的初高中毕业的员工。而学生对岗位认知能力不清晰,实习期和就业选择时都出现难以适应岗位需要,甚至出现岗位抵触感,随着实习期的结束,面临真正就业选择时,不适应岗位的学生开始流入到其他行业,缺乏行业归属感。
(三)学生对专业认知有偏差,实习管理不到位endprint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是服务性、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和工作,最开始基本都是在一线餐饮部、前厅部、客房部、商务中心等基层服务岗位实习工作,进行对客服务,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专业认知偏差和抵触情绪,服务意识薄弱,不服从实习安排或中途退出。来自传统的观念和家长们的认知,使得部分学生家长也反对学生参与酒店实习或在酒店行业就业。
学生实习期间,很多酒店忽视了学生实习初期的心理变化,学生从相对自由的学校环境到较严格的工作环境,从象牙塔轻松的学生角色到实际工作的社会人角色并承担工作责任,需要适应期,这需要企业及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耐心的引导与鼓励。但现实中多数酒店往往因经营的需要,对实习生的管理缺乏循序渐进的耐心,特别是学生到酒店行业实习初期一般是酒店业经营的旺季,酒店行业急于让实习生承担较大的工作量,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如果学校又未能及时进行干预,使学生对学校和行业产生误解,抵触,失望,最后流入其他行业。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学校与合作企业的利益机制、分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例如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需要合作企业参与,院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如何协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院校和企业如何携手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化;校企合作期间,如何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如何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企业如何让员工在合作院校获得继续教育的提升等等,合作机制要不断的完善和细化,没有健全的方案和机制,校企合作很多是浅尝辄止,无法深入。
(五)人才规格与实际需求脱节
对于学校来说,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型教师缺乏等一系列原因,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已经很难再承担学生实践管理以及实习管理的任务,大部分是由教师兼职,而激励政策的欠缺,会影响到实践教学和与企业的合作。加上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硕士博士毕业即引进高校教学工作,缺乏企业锻炼经历,教授的知识以理论为主,缺乏应用型实践技能,无法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而对于企业来说,学生到企业实习需要人力、物力方面的成本付出,需要从新培训,无形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如果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的人才规格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得不到有效的益处,会导致校企合作无法继续深入开展,甚至中断。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策略
(一)制定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与院校、政府主管部门一起合作制定的。百色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由院校专业教师、百色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专家、当地合作酒店等三方共同参与制定,力求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最有效的培養酒店行业人才。
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论证每一门专业课的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合理衔接,每学期开设课程要保证合理的实践课时,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结合。应用型院校要加强对合作企业的调研,了解酒店行业服务岗位的特点和性质,形成针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群形成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通用性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必课程、专业辅助课程和企业特色课程构成。其中通用性课程为已有的规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必课程、专业辅助性课程和企业特色课程是在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构建的内容。
(二)解决校合作中矛盾冲突,规范实习管理
校企合作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学生实习期内,主要来自两方面:对于学校来说,不能完全保证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无法保证企业旺季时突击用人的需求,学校需要在应用型上不断转化改革,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学校还需要在培养专业化的专职实习带队教师,全程管理半年或一年实习期内,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程指导学生实习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接收实习生需要付出成本,企业除了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担当之外,更可在地方政府政策指导下,主动与院校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增强国家实力和提升企业形象。
对于实习生而言,企业和学校要在学生实习期内加强沟通和共同管理,让学生明白自己和其他服务员相比,优势在哪里,不足点是什么,在酒店行业实习和就业,将来如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领悟到在学校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解酒店行业需要怎样的人,又怎样成为酒店行业的高端人才。让学生意识到实习不仅仅是技能的掌握更是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构建。企业和学校的重点在于实习期内对学生行业服务意识的培养。
(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层面,要制定激励政策,由专门教师担任校企合作中企业甄别、合作企业选择、学生的实习管理,专职教师的待遇落实等具体细节,构建到酒店行业锻炼和兼职的双师型队伍。学校需进一步分析酒店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优化专业调整与设置、人才目标定位、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正确引导学生找准自身定位,让其在合作企业稳定的实习与就业。
企业层面,需加强与高校沟通,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告知学校,企业急需什么类型的人才,在参与校企合过程中,可依托学校资源开展员工培训和学历提升等。企业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全面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学生的培养,并制定有别于员工管理的科学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学历提升或继续再教育制度和激励制度。
(四)打造行业型师资队伍
现在很多应用型高校开展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酒店管理专业来说,除了教师的专业考证外,更多的是进入到企业锻炼,到企业各部门进行锻炼,由合作企业培训,鼓励教师考专业证书,例如高级餐饮服务员、茶艺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调酒师等专业化证书。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已是必然趋势。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学校和企业的高效沟通,才能够实现合作办学、高效就业的最终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旅游管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