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国家社会政策研究

2017-09-02郝海滨陶四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市场经济

郝海滨 陶四海

[提要] 当今世界,社会政策面临着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这也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也就是过渡国家的社会政策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然而,国家(政府)社会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在相当大程度上在于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矛盾,所以国家(政府)必须要明确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上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兼容发展。

关键词: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发展;市场经济

课题项目:本文获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理性选择视野下政府购买医疗保险服务效果测量与可持续性研究”(项目编号:Y1559-21)基金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7月3日

借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法制的健全、市场经济体系不断的完善来提高社会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过渡型国家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

保障国家公民应得的基本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在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从本国国情出发,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中国也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中国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改善民生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前提。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家新兴的社会保障政策、分配政策与再分配政策逐步替代了经济改革以前(国家计划经济)的方针政策。这种转变可以被认为是在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政策的基本特点。但是,同时期内社会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一系列主观因素:政治体制的选择与意识形态的比较。就是说,由谁来领导改革的进程,以及一个国家人民的主体思潮。过渡经济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是一个分歧的过程和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经常与民族的传统、规范及价值观,也就是与民族的文化与思潮发生碰撞与冲突。

一方面在经济改革的第一时期,政府必须要明确经济的改革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社会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国家应当利用立法的职能来建立明确的、合理的及为大众所接受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国家有义务使一系列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

目前,经济科学面临着在社会经济改革当中社会政策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在这种市场经济改革的环境下,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论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有效的实施。

一、过渡国家社会政策的对象和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国家(政府)行为的社会倾向性必须要在社会政策上得到实际体现。然而在各种科学与教育文献当中对“社会政策”还没有统一的理解。所有的定义都只停留在“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国家福利政策”的范围内。正如俄罗斯学者S.V.Tarasova作了如下国家社会政策的定义:“国家的社会政策是国家体制与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以社会公平、保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为实现部标”。有些学者联系国家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对社会政策的定义稍加明确“国家的社会义务必须通过相关立法的建立和实施,在立法建立的范围内保障公民宪法所赋予的社会权力”。

作为社会政策的组成要素,它们要具备:社会性的理论支持(政府纲领性的文件的建立);宪法与相关立法对社会责任具体化的标准的确定;履行社会义务的组织机构;调解与管理机构;直接或间接履行国家社会义务时资源的合理分配。

这样可以看出,首先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国家的社会义务的实施过程。对于国家的社会义务,正如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那样,对于社会财富(服务、优惠政策、津贴等等),国家必须对自己的公民承担义务,并且要保障这些财富的特定部分在特定的范围之内最大化的无偿使用(就是说,这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要纳入资源预算之内)。同时要特别强调,有意识的缩小国家社会义务的范围和逃避问题,不仅无法保障在最小限度内的社会财富消耗的同时达到最大的公平,而且也直接影响居民收入的增长。基本上可以说,缩小社会政策的范围是不可以被接受的,即使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了就业与居民收入,也未必就可以认为这样的社会政策是无害的。

二、经济转轨时期对社会政策研究的现实必要性

大多数经濟处于过渡期的国家盛行采取使问题简单化的态度,提出了在经济转轨时期国家社会职能的建立是不适宜的理由。因为这种观点来自于西方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反映了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所以原则上不能被后社会主义国家所接纳。在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中关于经济效率与社会目标的原则性的矛盾在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发生着自动的转变,这种转变为政府脱离市场活动范围提供了意识上的与理论上的依据。但同时也对有着高度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社会主义国家模式的经验表明,那种企图通过剥削富人财产使收入平等的方式,最终使每个人都受到伤害”,如果使用这种再分配计划不但会降低国民收入的规模,还会使经济效率受到极大损害。应该注意到,正如詹姆斯·M·布坎南所说“只有经济动机在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之下,经济理论才能被应用到现实世界之中”。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居民的经济行为的动机只是为了得以朴素的生存,那么国家的经济政策就必须提出另外的观点与态度。

那些拥护国家不干预社会经济生活退出社会经济生活范围之外的观点,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为代表。它的主要内容不外乎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存在。他赞赏资本主义的价格制度,不但声称资本主义是按劳取酬、没有剥削、能使每个人得到最大的满足,而且还说资本主义是一架自我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其种种矛盾等等。也就是说,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亚当·斯密所宣传的那样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美化资本主义的理论之下,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必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因为,既然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只能使它变得更坏,不可能使它变得更好。尽管马歇尔的嫡派传人庇古教授,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说法,提出了把钱从富人那里转移支付给穷人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福利的政策建议。但是,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生活的说法仍然在西方普遍的被接收下来。那么问题接踵而来,如果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那么西方国家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为了提供这种理论依据,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宣称: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他的意思是,只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资本主义依然是传统经济学所颂扬的“理想社会”。这样,凯恩斯不但维护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对于资本主义的宣扬,而且也为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政治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自由主义的登场以及在过渡社会中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正如布热金斯基与其他学者所认为的,已经没有了使社会问题得以正确解决的空间。而这种思潮被民族买办阶级所接纳,但是他们最终会明白,他们传统的民族主义国家所忠实捍卫的狭隘的利益,是以降低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来满足的。

经济改革时期的社会活动伴随着社会经济增长的方面进行,这就必然要达到一个基本的点,在这可视为满意的尺度上同时存在着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用之间的竞争。用经济分析的术语来说,这个点被称为“无亏损”,因为在这个点要达到经济效率(企业)与社会效用(雇佣工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正如世界各国半个世纪以来国家福利政策所表明的,社会福利水平对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劳动力再生产起到保护作用。在某些意义上来讲也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给迁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与个人以一定的政策优惠享受政策补贴,有利于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对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企业以税收与其他政策的优惠,使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性,都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为了让社会弱势群体脱离贫困线,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就有了各种社会基金的建立。社会保障的尺度在必须要保证社会中所有人民达到一定的福利水平的基础之上,还要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性。而且还要对抗社会经济增长所引起的风险与危机。由于“人不单是经济性的人”,“人是一种社会存在”,“应该关切社会中的人—尤其是人际关系里非经济性的因子”,以人的劳动能力与需求成为社会政策的发展方针应视为上述观点的基础。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来说,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创造要实现自我价值,无论他的社会财产与经济状况、隶属的种族或民族、性别与年龄,所有社会当中的人都应得到由正常社会所提供并且保障的基本生存环境。

在这些过渡社会中社会政策还不具有统一的综合性,而是用单独的措施来应对单独社会居民群体中经常变化的社会问题。可见,目前这些国家还没有科学的社会政策理论,只有极少数的学者能够在实践行为之中运用政权的权力来体现自己的观点。社会政策必须保证自身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而不是所谓的“父道主义”。然而这种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还涉及到与大多数社会居民固有的旧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矛盾,以及国家(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最近30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率回复到正常水平,对于政府职能的怀疑思潮有所抬头。政府的批评者们指出,政府过度的侵扰了个人的生活;政府创造了垄断;政府不灵与市场不灵是同样的普遍;高税收扭曲了资源配置;政府稳定经济的企图要么失败,要么会加剧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已经抑制了投资。

总之,在经济过渡条件下国家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首脑的世界观(文化观与价值观),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矛盾。现代的社会问题愈来愈多,有的愈来愈严重,国家必须注重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社会政策可说是解决或对付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

主要参考文献:

[1]岳经纶,朱亚鹏.社会政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14.

[2]金世斌.社会政策托底的基本内涵与路径选择[J].群众,2013.12.

[3]黄晨熹.社会政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8.4.

[4]杨丽.论政府社会管理中社会政策的价值与实践[J].现代国企研究,2016.18.

[5](英)迈克尔·希尔(Michael Hill)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3.

猜你喜欢

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市场经济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社会政策支持的思考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