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激发学生学习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2017-09-02钱宇倩

成才之路 2017年24期
关键词:渲染兴趣美术

钱宇倩

摘 要:兴趣是美术学习最大的动力,是促使学生走上创作之路的源泉。在美术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深入实践和研究。文章从情境渲染、先声夺人,积极动手、主动探究,取材生活、变废为宝,丰富实践、鼓励创新,品评鉴赏、延伸视野几方面,对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学生与美术的纽带的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兴趣;美术;渲染;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4-0089-02

《义务教育初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初中美术课要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并将其变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打造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美术课堂,积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动人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来探究美术的奥秘,并通过开展多元的实践活动来营造浓厚的美术创作氛围,从而建立学生与美术的纽带。

一、情境渲染,先声夺人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实物、互联网等为学生创设各种生动的情境,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学生在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的过程中,调动全身的感官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美术激情,引导学生感悟色彩、形状、搭配、角度、线条、布局等,让学生逐步深入到美术世界中,细心观察,静静领悟。例如,在“动感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几个“模特”随着动感的音乐走到教室中央,以优美的姿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小摄影师在一旁连连拍照,积累的影视资料则转移到大屏幕上。人体处于运动状态时,身体结构和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美术中关于动态人物的艺术魅力。这节课,学生用速写的方式记录精彩的瞬间,合理运用线条、色彩、造型等,创作出一幅富有动态感的作品。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静立和跑步状态的同一个人物,学生从中发现了第二幅图中的独特之处——动态线条,且在表现动态姿势时还要把握好重心,将大部位的动态变化简单而清晰地勾勒出来。这时候,画面再次切入到“时装秀”时,每个学生准备好了工具,静下心来速写,课堂氛围和谐美好。学生感兴趣了,就会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抓住一堂课的纲领,从而逐步走进主题中,用画笔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积极动手,主动探究

在未知的世界发现、探究,这是莫大的乐趣。中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自己动手,带着实验性、开拓性的心态,通过看、撕、搓、扎、染、贴等方式,做自己愿意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可以使其思维不断碰撞,逐渐发现美术的规律、规则,逐步感悟美术世界的绚烂和精彩,品尝到开拓者的快乐和收获者的欣慰。在“美丽的书”的封面设计中,学生们明确了封面设计的主要因素——字、图案、颜色,并欣赏了很多杂志封面,明确了书籍设计与书籍主题文化之间的关联,为自己的书籍封面设计做好了积累。一个好的封面就犹如一件漂亮得体的外衣,既适用又艺术,能让读者很快被吸引。学生们跃跃欲试,动手为自己喜欢的书设计封面、封底、书脊等,气氛格外活跃。如学生进行的《鲁滨逊漂流记》的封面设计,整体采用蓝白两种颜色,局部使用黑、黄等辅色,运用渐变手法,展现碧海蓝天的空阔和辽远,一座孤岛若隐若现。蓝白色调的运用既能切合主题(即冒险精神),也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有兴趣,就有探索;有探索,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有进步。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学生们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并融会贯通,进步迅速。

三、取材生活,变废为宝

美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的美需要发现的眼睛。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将生活中的美搬进来,在“趣味”上下功夫,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也可以成为美术制作最好的素材,成为学生个性创造的保障。学生们将这些物品进行剪裁,然后拼装、粘贴、组合,塑造了一个个带有生活气息的作品。例如,在“张贴的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准备了很多海报、宣传画,让学生感受其特点,并利用手边的材料制作出《八年级音乐会》的宣传画。有的学生将牙膏皮剪成了琴键的形状,用水彩画出琴盘,然后用胶水粘贴,用彩纸张贴上了《八年级年级音乐会》的主题,色彩绚烂,吸引眼球。有的学生则选择了报纸这种材料,特别设计了“music”的特殊字样,别具一格。还有的学生则设计了后现代风格的海报,利用秸秆、铁丝线等缠绕出“音乐”字样,放到校园背景中,疏密有致,巧妙利用空白,引人遐想。学生们通过观察生活、模仿生活,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变废为宝,实现了对美的模仿和创新,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后来,教师举办的生活作品展更是全面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四、丰富实践,鼓励创新

美术的无穷魅力,既要通过欣赏,更要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悟。教师不应将学生拘束在课堂中,而要将他们带到更为广阔的舞台,拓展他们的美术视野,让他们去生活中、自然中发现美,鼓励他们将这种独一无二的发现和体验在独创的作品中展现出来,体会到创作有成就感。在“人类的朋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创作了很多富有个性的作品,如调皮的小京巴狗、开屏的孔雀、月夜下的狼群、啄米的小鸡、温顺的绵羊等。他们将线条造型、明暗造型灵活运用,抓住了每个动物的结构特点,画出了动物的特点。例如,小L同学介绍了自己创作的《会跳舞的“杰克”》这幅作品,原来他以家中的宠物狗为原型,画了一只会跳舞的犬。他采用了长曲线造型,用炭笔竖钩、横擦而成,格外引人注目。小Y同学用毛笔画的《猛虎下山图》,更是用遒劲的线条表现出了老虎的凶猛,虎眼更成为点睛之笔,将老虎看到猎物时的神态展露无遗,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在温馨的交流中,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也懂得了取长补短的道理,更有自信心进行创作。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入挖掘,就无法创作出富有情感和生命的作品。学生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对美术的兴味更加浓厚,更愿意将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展现在众人面前。

五、品评鉴赏,延伸视野

学生要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人,不但要动手,还要动嘴、动脑;不但要创作作品,还要品评作品。学生对同一作品从不同角度展开评价,敢于表达个性观点,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教师要让学生大胆说,并进行比较鉴赏,在拓展中延伸学生的美术视野。例如,在“历史的画卷——外国的历史画、宗教画”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们一起品评陶器、历史画,来感受异国风情。有的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的是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而不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是因为前者的色彩更绚烂,更能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绘画的特点。有的学生则对《蒙娜丽莎》背后的故事极为感兴趣。在《最后的晚餐》中,学生一眼就找到了耶稣和犹大,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明暗线条交错和立体造型法等方式来突出主人公,可谓匠心独运。而关于“圣杯”的争论,又将课堂引向一个新的高潮。新古典主义美术过于刻板的构图方式也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不容否认的是其典雅、古朴的特点还是值得学习的。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学生从学到评,离美术核心越来越近,自信心也越来越强,逐步扩大了自己的美术知识面。

六、结束语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打造富有生命力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提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其在美术的殿堂中自在、个性地表达,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获取知识,涵养品德,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雨.浅议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1(01).

[2]李为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3]韦蓓蓓.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兴趣的维持与升华[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02).

[4]李天旭.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J].教育探索,2005(10).

[5]肖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J].教學与管理,2015(18).

[6]关云,王俊刚,关红梅.浅谈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思想的传达途径[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03).

猜你喜欢

渲染兴趣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浅谈三维软件在二维动画渲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