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培植学生“工匠精神”探赜

2017-09-02杨兆有

成才之路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敬业工匠精神人才

杨兆有

摘 要:中国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中,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文章在释义“工匠精神”含义的基础上,在从社会、产业、学校层面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培植学生“工匠精神”必要性的基础上,围绕建设教师队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行之有效教育活动三个方面,探析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培植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植;中等職业学校;敬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3;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4-0044-02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提出体现了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中,急需具有对所从事工作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人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小鲁认为,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工匠精神”是对从业者自身应具备综合职业素养的凝练与升华,也是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学生的目标界定了清晰的内涵,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注入一剂清新剂。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中职学校需要培植学生“工匠精神”吗?中职学校如何培植学生“工匠精神”呢?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是具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是职业,又是精神,将一份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做到一丝不苟,做到有板有眼,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技能技艺的体现,更是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一是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对工作执着的热爱,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中享受自己创造产品的乐趣,达到忘我的境界;二是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对手头产品精雕细刻、追求完美,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对卓越、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三是对企业无限忠诚的精神: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舍得放弃诱惑,敬畏职业,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专业的奉献上,具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坚持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工匠对技能操作的“三精”,即精准、精心、精细,对技术技艺的精益求精,是工匠长期职业生涯而形成的职业风范。

二、中职学校需要培植学生的“工匠精神”吗

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企业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工匠精神”的培植,对中职学校来说是否是拔高要求,不切实际呢?恰恰相反,中职学校急需树立培植学生“工匠精神”理念,这是国家的召唤,也是时代的召唤。如果不能进行观念的转变,中职学校办学必将停滞不前,学校必将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活力就将无从谈起。

1. “工匠精神”是社会对中职学校认可的需要

在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社会普通存在着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不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到中职学校学习,认为孩子在中职学校学习,将来会收入微薄,被人瞧不起。而且“工匠精神”的缺失,使得个别生产制造业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说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渴求,说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有利于树立工匠的社会地位,有利于社会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植下,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在逐步形成,对中职学校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因此,中职学校更应充满信心,抓住机遇,科学定位,发展自己,努力培植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可度。

2. “工匠精神”是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

在我国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互联网+新形态下,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因为缺失“工匠精神”,所以造成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华丽转身,必须呼唤和发扬“工匠精神”。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离不开工匠,离不开“工匠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工匠精神”。“工匠型”人才培育的重任,必然落在广大职业院校的肩上。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必然要毫不犹豫朝着培植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而努力。

3. “工匠精神”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现象有所缓解,但也有些学校以往的龙头专业出现生源骤减现象。这时,中职学校就有必要思考一下是否应唤醒“工匠精神”的回归,沉下心来细细地把特色专业做强做精呢?是否培养精英学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呢?综合来看,中职学校只有以此为突破口,转变学校的校风学风,才能使学校的发展步入良性的轨道。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小鲁说,“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这个标杆的确立,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一种全新的、教育本质性的改造。

三、中职学校如何培植学生“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求知欲望不强,缺乏人生追求和奋进精神,面对这样的生源,中职学校如何培植具有“工匠精神”的精英学生呢?教师认为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1. 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说:办好教育需要许多条件,但最重要的是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想培养“工匠精神”的学生,学校一定要下大力气,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高超、精湛的技艺,能让学生如痴如醉地学习与模仿;教师一丝不苟、严谨的钻研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能感染教育学生。中职学校办学最大的短板应是缺少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在大力培植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学生的今天,中职学校应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探讨,想方设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拥有一支数量充足、技能优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工匠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才能更好地培植“工匠精神”。

2. 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下,中职学校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力争让学生参加国家技能大赛,并进行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采取一系列举措,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所以,要想改变这样的窘境,还要从学生精神层面着手。要想培植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煥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才是根本。育人先育心,只有通过德育的启迪与渗透,调整学生的心态,让他们找到对职业及未来生活的信心,发掘出他们学习的动力源泉,才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就现在的中职学校来说,许多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担落在学生科、团委、班主任的肩上,其他部门参与很少。同时,德育教师课时量大,甚至德育课也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而德育教师力争将45分钟的课上好已经尽力了,无暇进行德育研究,更无暇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他老师也大多如此。这样,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合力,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中职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学习动力不足,没有精神支柱,没有进取心,怎能有心学好技术?怎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中职学校应大力开展德育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剖析学生思想政治问题,整合校内外资源,把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习得“工匠精神”。

3. 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无论教育者多么精通伦理知识和说教艺术,如果其说教没有行动作为支撑,那也将是一种虚伪的道德,不仅学生不能接受,而且会引起学生对社会道德、品质的不良评价,产生逆反心理。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是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都说明当今中职学生反对空洞的说教,喜欢真实的体验。而教育的真谛是使学生自觉形成行为规范,不需要老师督促就能自主地学习、做事。“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培植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实践中,以上原则是广大中职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奉行的教育准则。

一要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根植于实际工作和实践操作之中,依赖于师傅的“口传心授”。学徒制教育是从业和做人全方位的教育。在我国古代的学徒制中,“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育与传承。而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技能、操作,还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通识,使其认知技能得到发展。以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能很好地培育学生严谨守时、刻苦钻研、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因此,中职学校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加大步伐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

二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全体教师要树立人人都可造就的学生发展观,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厌烦,才会从心理接受,才会乐于施教。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时刻注重个人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启迪和影响。“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其次,教师若发现某些学生存在思想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与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随时注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再次,教师应积极开展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的探索,通过布置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学生主动探索、认真思考、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如果全体教师都行动起来,必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工匠精神”也必能在中职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中职学校办学最怕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往往“闭关自守”,阻碍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受实践教育活动。中职学生受年龄和认知特点的影响,他们更渴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接受教育。因此,学校不能禁锢他们,应鼓励、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社会公益活动,下工厂参观实习,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实践活动能给学生更多的感性上的认识,教育效果更好。而在实际的活动与操作中,学生能真正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折服工匠和精湛技艺,认同和追求“工匠精神”,达到了培植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职业教育重要成员的中等职业学校,是现代“工匠精神”人才的重要的培养基地。因此,中职学校要义不容辞地开展“工匠精神”人才的研究与探索,大力开展具有“工匠精神”优秀人才的培植工作,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质造”培养“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孙萍.“工匠精神”:厚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

[2]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3]沈淑娴.关于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研究[J].职业教育,2015(12).

[4]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5]叶朝霞.中职生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0(04).

[6]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7]薛春胜,李强,何喜和.浅谈中职教师应树立的学生观[J].管理观察,2014(03).

[8]廖燕萍.中职学生教育教学现状及解决办法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

[9]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11).

猜你喜欢

敬业工匠精神人才
人才云
“偶像来了”之吴亦凡:左右自己命运的小爷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