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机制研究
2017-09-02韩晨朦袁晋琛
韩晨朦 袁晋琛
[提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成果的有效扩散已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发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存在“断档”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知识沟理论剖析产生“断档”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机制形成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链;产业链;断档;知沟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7月3日
一、引言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创新驱动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时期。但当前中国产业的创新投入仍然存在着不足,并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和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指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从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情况来看,任何“单一”的发展都变得越来越困难,伴随着经济一体化,更多的产业依靠结合或者集成等方式寻求共同发展。在农业领域内,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和推动力量,农业科技发展的必要方式是农业科技从研制到应用并探索其内在规律的整个过程。
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处不在于创新链或产业链的某一环节,而在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共同协作,形成新的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连接,并融合发展的整个环节。目前来说,虽然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与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但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缺乏彼此的联系与互动,对接并不容易,存在严重“断档”现象。这不仅制约着其各自的发展,同时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程度较低情况、协同机制的缺失现象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因此,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对接机制的研究是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寻求农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对提升农业产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创新链形成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创新的发展过程由封闭式创新阶段—合作式创新阶段—开放式创新阶段,是由企业内部独自进行创新的过程到创新主体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创新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创新链是围绕一个或多个创新的核心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根据链环—回路模型的提出,将科技创新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科学与创新之间不仅是简单线性的关系。科技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经过研究开发、建设制造再到市场的循序渐进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各类要素被定义为技术创新系列,各要素之间是并行发展、综合集成的。总之,创新链是不同知识创新活动连接而成的,只有在不同参与主体中对知识创新活动转化和转移,使不同的参与主体都能获得知识创新带来的增值收益,才能将他们连接起来,在政策指导以及创新目标引领下,形成通过知识活动、创造技术成果、应用于市场、满足用户需求的链式结构模式。
农业科技创新链是在农业产业中由多个创新主体相互作用下,从知识、管理的创新到技术、产品的创新等过程紧密结合的非线性网状链接模式,是由技术走向市场并创造商业价值的整个链条。根据图1所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金融机构等,其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涉农企业为核心要素。各主体根据自身的功能特点,加强自身能力,执行不同的机制内容。在政府进行协调引导及推动下,调动农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科研能力,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对科技和市场环境具有高度感知的农业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创新团队。在提升农企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服务主体支持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多元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彼此融合发展。为满足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系统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出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机制。农业科技创新链中涉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及新生产等都会融入到农业科技产业链,同时牵引着农业科技的创新活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两者密切相连。(图1)
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链形成机制
農业科技成果产业链是在充分利用市场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竞争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上,在科研、转化、推广、应用一脉相承的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链的构成环节和要素包括农业或农产品相关的科技成果以及与其相关部门和环节有密切联系的经济技术。农业科技成果的形成是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或服务的科技成果的结构化,也是农业科技成果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生产以及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进行量化与空间化的过程,是一种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农业科技成果彼此之间存在复杂的、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彼此形成相互关联网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链形成的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改进、产品开发改进等阶段,选出符合实际且具备运用潜能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把科研机构、农推机构、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物流环节以及市场连接,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以及注重后期服务,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链的形成。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把农业科技与市场经济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成果产业链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农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
全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形成,转化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农业科技成果,推进农业科技要素加速向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运用,从而促使现代农业和相关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图2)
四、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现状
1、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发展中存在“两张皮”现象。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创新链的技术创新具有很强不确定性,产业链的市场化环节又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这之间的鸿沟使得二者的结合具有一定困难。从国内二者结合的现状来看,创新链强调学术研究,忽视研究成果的有用性,常不能对接市场需求,而产业链重视利益,追逐高利润,忽视研发创新。
2、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发展中存在明显“断档”现象。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落实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在现阶段农业行业发展中,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农业科技创新链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链的衔接平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育成平台存在明显的或缺。如图3,农业科技成果育成平台的各部分对于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协接都有着重要作用。(图3)
(二)运用“知沟”理论分析二者之间“断档”问题
1、知沟理论。“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系统分析。知沟理论的形成是由于信息的获取渠道不通畅,受到社会阶层、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科技创新链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链协接中,由于二者之间缺少健全的体制以及产业育成平台,形成典型的“知沟”现象。
农业科技创新链的各环节中注重学术研究,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及经济性思虑较少;产业链中各环节较重视利益,追求高利润,对于科研创新的投入甚少;且二者之间缺乏互相连接的平台,它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就存在侧重点的不同,从而人才引进、资金投入都有所不同。人才、信息的获取是影响“知沟”的重要因素,所以由于创新链与产业链中,各主体获得信息以及人才运用的侧重点不同,二者之间存在“断档”现象则是一种必然现象。
五、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机制形成的建议
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发展存在着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它们之间的协同发展,为了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可以更直接的融入产业发展中,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升级,达到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一)增强政府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强化农业科技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改进并完善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并完善鼓励性政策激励创新,重视创造,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创造更加宽松、自主的环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并积极搭建科技投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推进科技合作,以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二)建立完善的专业培育体系,加强人才素质的建设。“人”作为最关键的要素,是创新的实践者。创新的发展,产业的发展都依靠人才,需要不斷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或者其他部门之间的结合,促进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高技术人才,同时结合外引,解决人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加强管理人才系统的建设,完善人才评价系统,激励相关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农业创业人才和经营人才的专业性培育,提高创业创新的能力,激发人才的积极性。
(三)推动产学研用深入合作。产学研结合是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科技创新中需要注重产学研用的连接形式,并推动产学研的更深入合作。解决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偏低,产学研用的结合不够紧密,造成合作绩效不显著等现象。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结合,寻求创新的合作方式。以达到各方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大力开展应用性科技研究。解决目前科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脱节情况,提升企业在农业科技中的主体地位及作用,促使创新成果更好更快的转化应用。农业龙头企业应加强自主研发,同时与科研院所提供产业化技术支持紧密结合,提高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决策中的地位作用,使得科技与经济实现有效对接。各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合作,实现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投入生产到应用推广的无缝衔接。
(五)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面对农业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难题,需要各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风险达到共同承担。加强新型特色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确定园区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投入有效农业科技,形成有力的新型产业带动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提升民生科技和公共科技的供给,使得创新技术与发明得以实用,形成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提升农业科技产业竞争力。在对农业科技的创新与研发中,达到高质量农业科技创新和高精尖农业技术研发,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玉琼,方鹏.基于系统动力学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演进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5.21.
[2]门玉英,颜慧超,余昶颖,邹小伟,盛建新.湖北农业科技创新链发展现状及其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
[3]蒋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系统设计、运行与参量识别[D].四川农业大学,2013.
[4]崔雪.京津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5]李连成.财政支持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J].中州学刊,2000.5.
[6]杨孟尧.“知沟”理论与知识占有差异研究[D].重庆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