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周年
2017-09-02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题以高考恢复四十周年为材料,要求考生发表自己对于高考的看法,这凸显出教育界、社会、国家对于高考的关注。此次高考恢复四十周年纪念引起了人们的一次集体怀旧。
2017年5月16日,总计22册、768万字的“高考改革研究丛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推出这样一套丛书可谓恰逢其时,是出版人和高考改革研究专家学者为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而獻上的一份厚礼。作为我国第一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该丛书从酝酿到正式推出共花费16年之久,先后得到教育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丛书主编、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介绍,丛书全景式地考察、展现了新中国高考建制60多年以来发生的系列变革,从而在历史回望之中正视今日的高考改革。
观察者:刘海峰
观点:恢复高考四十年,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峡谷,有平川,有的时段波澜不惊,有的时段惊涛骇浪。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是一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是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历久弥新的记忆,是值得珍藏的历史。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古语说“四十不惑”,于不惑之年回望当年的恢复高考,更有沉郁厚重之感。高考的正面功能是以考促学,即促进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恢复高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凸显。
观察者:言宏(“中国教育在线”)
观点:高考改革推动从育“分”到育“人”的转身
当前,“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问的话题。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首先,应该是“成人之美”,即引领学生实现对人性的超越。人之为人,需要对这个社会有悲悯之心、仁爱之举,使学生们在青春年代就能涌动着心怀家国的血液。其次,学校教育,学生学习,不能唯分数、唯文凭。分数只能说明你的学习能力有一定优势。人的发展、成功、幸福,更取决于人性的滋养,而这恰恰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并一以贯之,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