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素养培养路径下的校园欺凌干预
2017-09-01张曦
【摘 要】校园欺凌在小学校园频发,校园欺凌行为是学校安全教育中重点关注的方面。校园欺凌行为中的受欺凌者存在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和自杀信念等内化问题行为,而这些现象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对他们成年以后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也会导致其日后产生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化问题行为。针对这一现象,从学生心理层面巡因,从视觉培生心灵,干预欺凌心理,为学生心灵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视觉素养;培养路径;校园欺凌;干预
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作为一种攻击性逃离行为,与具有亲社会性质的社会依恋关系形成了鲜明的背离。对欺负行为良性干预,就是重塑标准教育视角下“底层人物”逻辑,通过视觉艺术培养,提升同龄人共情能力,以开辟艺术实践活动消除欺负者的心理基础和组织基础,将欺凌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校园欺凌多诱发于中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自我认知发展模糊的时期,加之情绪不稳定,性格叛逆,很容易在自我情绪管理失调的情况下走向校园欺凌的暴力行为中。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欺凌不仅给被欺凌者带来了伤害,还给欺凌者的未来埋下了隐患,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强迫性重复。
视觉素养是基础文化素养,是美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学生人格偏差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积极的美学品质,视觉素养的培养对人际沟通和心理健康中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造型能力和欣赏能力培养路径对校园欺凌干预。
通过视觉交流、表达更有利于认识和解决问题,视觉素养中的绘画语言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参与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不受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约束。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为参与提供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
一、理论依据
(一)投射理论
视觉素养培养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艺术心理学认为视觉素养的主要实现路径绘画是天然的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绘画可以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而同样是心理投射技术的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统觉测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科学的心理测验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具,因此绘画也应该具有此功能。
(二)大脑偏侧化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左右两半球存在优势分工。感性思维主要存在于右半脑,图像的知觉和空间定位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表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同属右半球掌控。因此,提高视觉素养对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他直接影响和干预参与者的情绪机能障碍。
二、实现路径
(一)主题绘画或制作
造型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平面绘画和立体制作实现,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主题绘画或制作,按照设置场景绘画,从而加深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认知,在经营画面的同时,学会更好的表现自己的角色。通过这种行为疗法,基本原理在于通过个体对不同场景下的扮演达到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在目的,可提高其认知水平和共情能力。长期训练,不仅可以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更会及时缓解内心深层次的情绪、焦虑、冲突,有时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更快地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为心理意象。这样就为干预提供足够多的真实信息来为欺凌者分析和治疗。
同时,在被欺凌者干预中,由于意象和言语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用逻辑思维中的言语改造原始认知中消极意象(心理障碍)是很困难的,以致某些谈话疗法效果不理想、不长久。被欺凌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的话,个体才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
(二)自由创作和表达
自由创作和表达不仅是学习中学生开心的体验,更是一种学习能力。通过自由绘画的表现手法将个体的心理问题表达出来,进而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大多数欺凌者对周围环境都相对敏感,自由创作和表达正是为他们打造一个空间依托,满足心理诉求,让心灵的自由带动行为的接受和宽容。
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一種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首先,艺术提供了特有表达的可能,可以在一幅作品或系列作品上表现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事件,可以把不可调和的情感合成在一起。其次,绘画治疗是灵活的、多面性的,它适合不同年龄,可以在不同地点实施。再次,绘画疗法可以使心理治疗常态化,即可以在人们的所有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第四,绘画等艺术方法可以安全地释放毁灭性力量,使心灵得到升华。
总之,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干预校园欺凌行为,可以在绘画和心理辅导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评估干预过程,并澄清人格的内在动力,以及揭露隐藏的冲突;可以催化儿童的自发性,并帮助受阻的青少年远离个人发展上的关卡;可以帮助家长辨识孩子成长中的不当行为及行为习惯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能够科学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成长。
三、小结与展望
视觉素养是一种体验环境,接洽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图像在人类情感积淀的文化中起到最直接的作用,读图更是最简单、最直接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方法。画面的每一寸都悄然代表画者丰富的内心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
校园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是在生活中情感薄弱的群体,情感埋藏越深,则离其意识越远,寻找相应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可能性就越低。通过对视觉素养的培养和绘画途径的有效运用,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改善人际关系的和保持心理健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黎亚军.青少年受欺负与自杀:抑郁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02)
[2]杨海,汪耿夫,肖勇,胡国云,王路晗,徐耿,苏普玉.初中生青春发育时相与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6(02)
[3]韩磊,窦菲菲,朱帅帅,薛雯雯,高峰强.羞怯与攻击的关系:受欺负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01)
[4] 刘小群,陈贵,杨新华,卢大力,周丽华,苏林雁.社会支持在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5(09)
[5]史慧静.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反校园欺负综合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5(02)
[6]史高岩.卷入欺负行为初中生的自杀意念与个性特征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14(06)
[7]刘学义.关于中小学校欺负现象研究的述评[J]. 赵荣军,邓波平, 社会心理科学,2010(03)
[8]刘琳,程婕宁.浅谈校园欺凌[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5)
[9]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
[10]罗怡,刘长海.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
[11]贺江群,胡中锋.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小学德育,2016(04)
作者简介:
张曦(1980.06~),女,汉,甘肃,在职研究生,任职于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教科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美术学科教育、学生心理预警干涉。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小学生欺负行为的研究及干预》 立项号GS[2016]GHB04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