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2017-09-01刘金成

未来英才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问题情境

刘金成

摘要: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探究环节适当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问题情境;生活体验;课外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多元的学习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问题”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强化阅读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界定

问题情境是适合教师发问或学生提问,并主动解决问题所需的心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指教师为了有利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同时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激发求知欲望,从而获得成功体验而营造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的实际问题背景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创设,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与主题相关,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和谐统一。新课改不是不要形式化而是反对过度形式化,要根据学科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教学环节的衔接与交融。

二、建立平等关系,创设和谐情境

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助互学的关系,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其次,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再次,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为学生学习服务,同时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操作平台。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的、开放的心态彼此对待。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四、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討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及写作特色等,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文革”博物馆,但是他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文革”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对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学习材料的解读,获得关于制造屠杀者的残忍与承受迫害者的悲惨等多重情感体验,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诸如“回忆是为了忘掉痛苦,燃起生的希望”,“重述一次是为了记住历史,引以为戒,防止历史的重演”,“以文章自责,解剖自己,让自己轻松一下”,等等。

六、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个性化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七、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究气氛浓厚,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

八、结语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问题情境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作文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