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连词“莫说”“再说”等的词汇化过程
2017-09-01尹晓媛
尹晓媛
【摘要】本文讨论了连词“莫说”“再说”“要说”等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试着归纳了其凝结成词的过程,分析了“若说”“虽说”“因说”等(X说1)和“莫说”“再说”“要说”等(X说2)结构词汇语法意义的差异。
【关键词】“X说”;词汇;语法;演变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若说”“虽说”“因说”等(X说1)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凝结成词,而连词“别说”“莫说”“要说”“再说”等(X说2)等在明清时代才逐渐凝结成词。以下本文将讨论“X说2”结构演变成词的过程和“X说1”“X说2”词汇语法意义的差异。
一、“X说2”的词汇化过程,以“莫说”“再说”为例
(一)“莫说”“再说”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1.莫说乡路长,再长也长不过我的思念。
2.大自然中,莫说是会爬的昆虫,会叫会跳的猫狗,就连一草一木,都有他们欣欣向荣的生机。
例1“莫说”为副词,虽在语法上已经凝结成词,但“说”仍有言说义。例2前一分句中的“莫说”与后一分句中的“就连”呼应,“莫说”已演变为连词,连接复句前后分句,表示语义递进。
3.再说王大妈吧!自从钱老爷的女儿来了之后……
4.他学习成绩那么差,我必须帮助他,再说我是学习委员,有义务这么做。
“再说”一般出现在段首,可将其看作词,作为话题转换标志,由“再说”引出要述说的内容。严格地说,例3中“再说”在语义上可理解为“再+说”,“再”作为副词修饰“说”后的句子。但例4中的“再说”用在分句句首,表示语义递进,已经没有明显的“言说义”。
(二)“莫说”“再说”在历史上的演变:
5.莫说痴道士害病,单表瘸子。《三遂平妖传》
6.莫说瘸子抱怨,再说杨兴奉了主命,在路打扮做个……《三遂平妖传》
7.莫说铁磬,连那面大皮鼓也都沒了。《醒世姻缘》
例5中的“说”分别与后面的“表”呼应,语义上表述说,例6中的“莫说”与后面的“再说”呼应,“说”的言说义依然明显,表话题转换,这两例中的“X+说”还未凝结成词。例7前一分句中的“莫说”与后一分句中的“连”字呼应,表示让步语义,已经词汇化为连词。
8.你把遥天指定,指定那淡月疏星,再说一个海誓山盟。《元刋雜劇三十種》
9.再說老道自收了这小斯,爱如己子。《三遂平妖传》
10.再说,家仍是我当,不许你乱插扛子。《醒世姻缘》
例8中“再”作为一个副词修饰后面的“说+宾语”,“说”作为述说的言说义还很明显;例9是明清小说中的用例,表示话题的转换,“再+说”还没有凝结成词;例10“再说”单独成一小句,承接上面的分句,表示让步,已经词汇化为连词。
二、“莫说”“再说”等在明清时代词汇化为连词,我们认为词汇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莫说”“不说”“再说”等在明清小说中段首或句首出现,表示话题转换,述说对象转换,“说”字和“表”字意思相同,在句首位置,有利于词汇化形成,这与“虽说”“若说”“莫说”等词汇化过程中的组块模式相同。句中的结构形式重新分析,形成了(莫+说)+宾语的形式,“说”字也在这个过程中意义虚化。“莫说”“不说”表示让步,语义中含有不重视、忽略的意味,而“再说”则表示语义递进。
在明清小说中,“莫说”“再说”多放在句首或是段首,作为话题转换标志,表示另一故事片段的跳转,本身就含有转折义,而且作为语法标记的固定性更有利于“X说”的词汇化演变。
“说”的言说义虽在上古就已经产生,但唐代才开始淘汰“云”“曰”,甚至包括上古常用的“言”,得到广泛地使用。唐代“说”的用法逐渐扩展及灵活使用有助于它与“X”结合的词汇化过程。
三、“若说”“虽说”“因说”(X说1)与“别说”“莫说”“要说” “再说”(X说2)两组词语演变过程中词汇语法意义的比较
“X说1”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凝结成词,而且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而连词“X说2”等在明清时代才逐渐凝结成词。“若说”“虽说”“因说”等在具体的语句中,表达的词汇意义主要是“若”“虽”“因”等关联词语的意义。“若”“虽”“因”等作为关联词语多出现在句首,造成“说”在词汇化的过程中,意义虚化附着在“若”“虽”“因”等关联词语之后出现在句首,更有助于作为连词词汇化的完成。
“X说1”对“X说2”的词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词形来看,“X说1”和“X说2”都为“X+说”的形式;从语法上看,两者都演变为连词,“X说1”中“说”在受到“X”的影响后虚化,和“X”共同表示如假设、转折、因果等的关联关系,而“X说2”中的“说”虽不是受“X”影响而词汇化为连词,但是它们同样在虚化后,表示如“递进”“假设”等复句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词汇意义来看,“X说1”和“X说2”都是表示次要的意义,如“较轻”“较易”“较浅”等。
参考文献
[1]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
[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编辑: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