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古论今之“义利观”

2017-09-01张煜

法制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义利观孔子

摘要:中国几千年来通过不断实践形成的民族意识,造就了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主流基调。孔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当今社会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将主要谈论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今社会的“正确义利观”。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正确义利观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3-0282-02

作者简介:张煜(1993-),女,汉族,山西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一、儒家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至圣”的美誉,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中,重义轻利。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想成为人人赞颂的君子而非小人,需把义作为个人立身的根本。他曾说,“君子义以为质”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把义作为至尊的贵,把义作为行事的准则,真正明白义的含义,这是对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小人来说,是不知什么为义的,只是一味的追求利益,将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其实,在孔子看来,物质上利益远比不了道德的价值,人的精神财富远远大于人的物质财富。因此,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这句话是来说明孔子真正在乎的是道义的生活,哪怕贫穷,自己也会觉得乐在其中,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充实;相反,如果使用不光彩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即使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也不过是像空中漂浮的白云,转瞬即逝,不会真正感到充实。

孔子的重义轻利思想,不是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而是,在重义的同时,也不完全否定利益。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④他认为作为一个人,追求利益是本性,人人都喜欢富贵的生活,没有哪一个人是喜欢贫贱的。孔子认为,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可忽视民众的利益。正如,他的学生冉求为季氏宰时帮季氏聚敛,孔子便愤怒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⑤”孔子认为民众的利益亦是非常重要的,绝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广大民众利益之上。

二、当今“正确义利观”

(一)“正确义利观”的提出

孔子的“义利观”思想对当今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义利观是我们依然需要重视的问题。在2013年3月,习总书记在访问非洲时,第一次提出了“正确义利观”。2013年10月,至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了“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⑥这句话强调利益与道义举足轻重的情况下,也需要将义放在首位。习总书记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中的义不仅仅是道义,还包括信义、情义、正义。“正确义利观”的提出,不仅将中国的儒家精神得以弘扬与发展,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国威。

王毅同志,他曾将习近平对“正确义利观”的重要阐述在《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一文中重提:“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⑦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不仅仅要求本国的发展,还希望别国都可以很好的发展,这充分表现出我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拥有的品质。

(二)“正确义利观”的理念

我们如何理解“正确义利观”,主要是从物质利益与道德,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动机与功效出发。

第一,在物质利益与道德的关系的问题上,要正确的认识到,正确的义利观是将道义和功利有机地统一起来。它强调利益是道德基础的同时,也肯定人们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强调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中也需要舍利取义,道德理想、道义关怀是必不可少的,辩证地对待“义”“利”关系,将“义”与“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构一种功利与道义的辩证统一论。

第二,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问题上。“正确义利观”是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在我国,人民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要坚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达到统筹兼顾公民利益的目的的同时,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后。

第三,在人们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需求的问题上。“正确义利观”主张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义利两者基础上强调精神价值需求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正如一幅漫画中所体现的一个人为了物质追求,忽略精神价值的追求,自己的腿成了长短不一,这幅漫画赤裸裸的批判了一味追求物质的人。因此,不能在一味的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价值的重要性。

第四,在功效與动机的问题上。想要认识到一个人或者是一种行为是道德的,需要把功效与动机结合起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不是康德的纯动机论,也不是边沁的纯功利论,而是将动机与功效联系起来,看动机的同时也看效果,两者兼顾。

三、“正确义利观”的意义

“正确义利观”作为伦理价值观,它将中国高尚的道德素养体现出来的同时也将中国民族精神体现出来。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中国精神的价值导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大方向上,正确义利观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务,将公平正义凸显的淋漓尽致,将民生幸福和社会和谐贯穿在一系列道德范畴和道德现象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最根本的伦理价值观,也成为中国精神的支撑和道德的标杆。

“正确义利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观念,集中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其最高的出发点,为人民服务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最直接的体现,要想做到为人民谋利益就要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一切善恶是非荣辱的标尺。不仅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实事求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求发展。

“正确义利观”的提出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有利于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共处,同时也是对中国的儒家伦理学的发展与继承。正确义利观是“义”与“利”的辩证统一,不仅坚持义利统一,还在并重与统一的基础上见利思义。正确义利观,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总结与扬弃,我们要时刻谨遵,以实际为出发点。坚持正确义利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当今世界伦理学的弘扬与传播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义利观,不论它提出的年代有多远,在今天看来,它依然是中国民族的精神食粮。在我们泱泱大中华,依然是一道可圈可点的美味佳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我们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义利观。在今天越来越注重文化的时代,使义利观不论是在个人的价值追求上,还是集体国家甚至世界,都可以发挥属于它最大的功效,让它更加闪亮夺目。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7.

②同上,42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0.

④同上,39页.

⑤同上,131页.

⑥柴逸扉.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8-11.

⑦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N].人民日报,2013-09-10.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李培超.义利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柴逸扉.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8-11.

[4]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N].人民日报,2013-0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义利观孔子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
新教与儒教的义利观对资本主义的作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思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