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暴力成因分析

2017-09-01祝桂珍

法制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分析学生

摘要:学生暴力行为的原因是多元的。这与家庭、学校的教育失范有关;与社会媒体特别是网络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长期的淫浸熏陶有关;与学生本人尚未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及法律意识淡薄有关。

关键词:学生;暴力行为;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3-0259-01

作者简介:祝桂珍,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讲师。

近年,学生暴力事件频发。暴力行为不断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行为越来越具有攻击性?诱发学生暴力行为的原因是多元的。

一、家庭环境影响及家庭教育的失范

第一,家庭教育问题。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培养,采取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形成正常人格产生不利影响。专制家庭,父母“棍棒式”教育,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父母的暴力行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少同情心,充满暴力、冷漠。溺爱家庭,父母对子女袒护放纵,娇生惯养,孩子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既暴躁又脆弱,遇到挫折往往会出现暴力倾向。放任家庭,父母丧失了管教的力度和能力,不得不任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

第二,社会家庭关系的恶化。一是家庭结构缺陷,如离婚、留守等。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较低、矛盾较高。二是父母的感情危机。父母之间矛盾冲突经常暴发,致使子女的人格和行为容易发生扭曲。

另外父母有暴力犯罪劣迹,子女施暴行为的机率就大。

二、學校教育的失范

第一,法制教育弱化、德育教育不到位。很多学校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有的虽然按规定设立了法律和思想品德课,但实施中,不注重质量和实效,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第二,教育模式的功利性。一是应试教育中,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旦达到学生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是暴力。二是学校关注的是学习好的学生,导致学习差的学生找不到存在感。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无事生非、滥施暴行。

第三,健心工程缺乏和性教育缺失。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硬件投入不足,无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以致无法完善学生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力。另外,性教育作为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迟迟难登大雅之堂。造成把同学遭受“性暴力”当作挨打的无知局面。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一,暴力文化的泛滥。一是媒体为吸引眼球,过度渲染暴力细节,甚至夸大事实,对暴力行为推波助澜。“网络暴力文化泛滥,青少年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影响其价值判断,其后果是青少年对暴力伤害的麻木,对人格尊严的漠然,对法律法规的无视。”[1]二是网络游戏中,一切都靠暴力解决。让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免疫”。三是由于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被影视作品中暴力、色情对生命极端漠视的价值取向影响着。

第二,社会暴力的魔爪伸向校园。施暴学生很多经常与社会人员来往,结交不良青年。在许多学校,社会人员聚集在校园周边或进入校园,收取保护费、敲诈勒索。校园周边随处可见网吧、舞厅,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将学生引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

第三,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深重。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侵蚀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成为暴力滋生的土壤。

第四,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是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违法,基本“零成本”。二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忽略了负有最重要责任的人,那就是学生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据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抽。样调查,在学生中,出现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均超过50%。其中,焦虑、自责、恐惧、冲动倾向已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青春期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叛逆心强,偏执性突出,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精力旺盛,体力充沛,争强好胜。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年轻气盛,喜好追求刺激,爱走极端。因此,一遇矛盾冲突,即任性而为,采取暴力手段,不计后果。

第三,学生模仿欲强。肇庆中学生自编自演的“暴力秀”,表现出学生对暴力的普遍膜拜以及群体性的精神扭曲。许多学生对不良书刊、影视作品、游戏中所渲染的暴力手段,在模仿实施中体验着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第四,学生是非不明。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严重缺乏,学生违法犯罪尚不自知。有些学生把暴力当作一个“引起关注”或“树立威风”的方式,折射出学生价值观的扭曲。甚至以此为快乐,将打人视频用手机传播到网上,成了校园的另类“时尚”,学生的道德观被颠覆。

第五,学生遭受暴力缄口不言。很多学生源于与生俱来的羞愧感和恐惧感,不愿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别人,而选择默默承受。不少受害学生忍气吞声,恰恰助长了校园“小霸王”的嚣张气焰。

总之,学生暴力的原因复杂多种。学校、社会、家长在预防和监督暴力事件上起着重要作用。要遏止这类事件的发生,各方都要不缺位,不失职。

[参考文献]

[1]央广时评.净化网络空间 远离暴力文化[EB/OL].央广网,2016-12-30.

[2]潘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N].中国教育报,2008-07-21.endprint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分析学生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学生写话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