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
2017-09-01敖云燕
敖云燕
【摘 要】数学学科的十大核心素养,第一个就是“数感”。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它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更离不开思考。必须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贯穿整个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数学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数学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难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通过观察、动手、体验等感知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建立对数的感知,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将数感的体验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他们感知周围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真实的事物更容易认知。教学应让学生在审视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孩子的生活处处充满与数相关的活动,数学课堂要让他们走进生活区寻找、体察、感知。让他们发现,数就在身边。例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认识数字,最终形成数感。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教室有几块黑板?教室有几台风扇?自己衣服有几颗扣子?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国旗上有几颗五星?还可以创设情境,回忆在幼儿园荡秋千、坐滑梯等情境,然后出示PPT,让大家数一数这个幼儿园的活动器材。于是小朋友兴趣盎然地数:1个秋千,2个滑梯,3座小房子……从而经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把生活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在生活中数数的具体情境中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容易将知识和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更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促使数感的初步建立。
二、重视估算,发展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实现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的叙述算理。加减乘除是基本数学运算,在小学低段就要一一掌握。在熟练计算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这就要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的运用估算,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教师要深刻探究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性的进行估算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钟表时,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得知,一节课大约有多长;学习长度时,可以估计一本书大约有多少页;教室大约有多少米;排队时,他们也能真实地感受高一点、矮一点的概念。这些都能增强数感。随着知识的运用,学生还可以用敏锐的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提高综合能力。
三、利用活动发展数感
小学生对各种活动的兴趣都非常的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好。应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的感觉。教师应当积极创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100以內数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摆一摆10根小棒,再让学生又摆10根小棒,然后每10根一捆,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再摆上10根一捆的小棒,猜一猜,再数一数。从而感知几个是就是几十。教师还应使学生感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2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然后又让学生以绳子为篱笆去围一块地,学生想出很多有创意的方法,通过相互比较,最后选择了最有操作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时枯燥的单位有趣起来,是学生的数感进一步得到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让学生在亲身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将培养数感作为重要的目标,让学生在亲身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感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华斌.数学是一种情怀——谈小学低段数感培养,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教育科学,2016(22)211.
[2]崔海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教育.数学教学,2016(4)126.
[3]熊成林.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探.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6(7)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