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2017-09-01王月英
王月英
【摘要】记得在2008年5月24、2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风筝之都”—潍坊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展示会。在会上,我听了来自不同省份的8节观摩课。听后,结合自己平日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我对于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一些想法、看法颇多,犹如骨鲠在喉,不得不一吐为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育媒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知道,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它所带来的必将是对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剧烈冲击,不仅教学形式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且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内容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都会很大变化。小学语文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勢必会翻开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篇章。现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犹如雨后春笋,呈现遍地开花之势,“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但同时它也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缺憾。在听过的很多课中,我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程度不同滥用、误用信息技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件演示代替文本阅读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品味,语文课就是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标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感受语言的优美。”其实只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的深入品味,既能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和感情。但现在的语文课堂,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很多老师单纯把自己对课文句子、片段的理解制成投影片,呈献给学生,这样学生就缺少了理解、感悟、品味文字的过程,老师就等于变相剥夺了学生感悟语言、体味语言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岂不是少了很多的乐趣?
如在本次年会上,潍坊的一位老师教学《丑小鸭》一文时,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文本的内容,但这位老师却没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而是直接让学生回答问题,忽视了引导学生读书、识字,忽视了咀嚼语言的过程。无本之木,无源之流,今生算是领略过了。精美的课件和视频、音响等资料虽然也能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但它的欣赏过程是瞬间的、短暂的、粗略的;而阅读、品味语言则是一个细细咀嚼的过程,在咀嚼的过程中,可以领略到甘甜的文字之美,可以体会到隽永的情感之美,可以和作者一起去想象,可以和作者一起去放飞。
为什么会出现软件演示代替文本阅读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某些老师没有弄明白语文课到底“姓”什么?
语文课,应该姓“语”,这毋庸置疑。如果离开了语言的分析,语文课还剩些什么?人物的塑造通过语言,情节的发展需要语言,环境的描写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走进书里去,浸浴在“读书之乐,乐融融;读书之乐,乐陶陶”的境界里。所以, 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有些语文课堂课件演示越来越多,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的琅琅读书声被课件中的课文范读代替,课本中的精彩片段被搬到了PPT中,孩子对重点句段的理解、赏析被一个个箭头和flash动画演绎了出来。课件演示代替了文本阅读,就会变成知识的灌输,使语文教育仅仅停留在“汉语”教学阶段。
二、不关注学生的思维想象过程
语言文字可激活我们的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所选的语文教材都是各位专家经过反复斟酌选出来的精品,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想象主人公的心理、言行,可以带给孩子无限的遐想空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孩子调动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等去感悟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而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无论是以投影的形式,还是动画、录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呈现的方式突兀,就会降低了学生对文字的解读能力,造成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缺失。
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孩子可以慢慢去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感受语言带给自己的无尽享受。如《山中访友》可以让学生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与作者一起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体会感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可以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得到体现。没有学生的反复诵读,就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而在现场会我听的用多媒体展示的这一节课,教者只是用大屏幕简单投射了作者山中拜访的鸟儿、露珠、大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等图片,打破了我们对文本的构建和美好的想象,觉得在山中拜访的景物不过如此,这不就是一些常见的景物嘛。在这节课上,因为多媒体具体画面的演示,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了,孩子们就不会从文字中产生灵动想象,感受不到那种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特别是“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课件表现不出人树融为一体的意境,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人背靠大树。这种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势,影响了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解读文本。
三、不重视过程性评价,以人机交流代替师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表情动作交流、对话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如果课堂多媒体使用过多,老师更多的是关注电脑的操作和演示,一会儿开声音,一会儿点画面,手忙脚乱。学生关注的则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变成人机交流。我们深知,课堂上教师每一道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学生会有积极的心理影响。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去演示课件,去关注机器的播放情况,那势必就会忽略和孩子们的交流,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本末倒置。endprint
四、没有选准整合点,教育媒体运用低效性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能够呈现出更多的形式使用信息技术,缺乏一定的目的性,也没注重实效性。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赛课活动中,尤为突出,比如我这次听的好几堂课都出现了这种现象。老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本来每个孩子捧起手中的书本就可以读书、感悟了,但是老师非得花费大量的功夫,把课文打在课件上投放給孩子,孩子舍弃了课本,都眼巴巴去看大屏幕,岂不是舍本逐末?传统的生字教学卡片用起来也很方便,可是有的老师就非得用电脑屏幕代替。有的制成的课件,仅仅只是课文内容的复制或者是黑板的替代。表面上看,语文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孩子们并没有真正地深入文本,没有去主动探求到相关的知识,这就达不到小学语文启迪思维、引发创新的目的。还有的老师在运用资料库型的课件时求多求全,以至学生不知道看什么好,造成“信息迷航”。那么,整合课的生命力在哪儿?我想,应该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辅助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重在通过对文字的感受、感悟,来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辅助语文教学的策略之一。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如何用?这就要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使用。当一个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突破时,就可以考虑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比如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如果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这个时候如果结合flash动画演示,这个过程就会变得非常直观,学生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课堂中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手段。
(二)实效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一定要掌握一个时效性原则,所以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用,用这个教学手段我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信息教学手段怎样做到高效?课件运用的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可用可不用的,一定坚决不用。课件运用力争求精、讲求实效,不要求滥、花里胡哨。
(三)便捷性原则
教师尽量不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制作课件,要把精力放在高效实用的教学设计上。能从网络上获取资源的尽量从网络中获取,做到快捷、方便。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要扬长避短,立足为教学服务,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能够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编辑:马梦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