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内化策略探究
2017-09-01孟国余
孟国余
【摘要】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的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语文的存在,成为生活所需,自觉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内化策略;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关资源,增加学生实践运用的机会,如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作文训练。又如让学生走进社区,体验生活。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科外、校外,增加多重实践运用的机会,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促使语文学习兴趣稳定巩固。
一、通过课前演讲,增加“说”的机会
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构成了语文能力系统,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屡见不鲜,学生的说、读、写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李镇西老师认为,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应以口语表达(说)的训练为起点和突破口,以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刚入初一,笔者就和学生明确课前演讲的内容、要求和意义。提出全班同学机会均等,按学号轮流,人人必须上讲台演讲,但由于班级人数众多(每班54个人),每学期人均机会两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两次自我展示的机会,一次比一次表现要好。
演讲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由于初一刚刚开展这一活动,不少同学比较胆怯害羞,怕上讲台,所以初一的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自我介绍”(性格特点、爱好等)、“故事演讲”、“爱书推荐”、“新闻趣事”等,只要达到上台开口说话的目的即可。初二开展“主题演讲”“名著赏析”“小说人物谈”等,要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有自己一定的观点。初三开展“话题辩论”“时事简评”“诗歌短评”等,要求尽量结合时事,贴近生活,充满正能量。虽然主题限制不多,但笔者尽量将演讲内容纳入整个语文教學大系统,与阅读、写作等联系起来。如学完《水浒传》专题,安排了“我喜欢的水浒人物”主题演讲,对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进行介绍、点评;学完文学评论单元,要求学生对同学写的小诗进行互评,然后进行演讲;针对班级同学爱好饶雪漫等网络作家的作品,开展“网络文学的利与弊”话题辩论;针对同学们见到诗歌赏析就头疼这一难题,开展“诗歌专题”,或评析某首诗词,或评点某类诗词兼以赏析指导。演讲也有规定的格式,先介绍姓名、学号、演讲题目,而后是演讲内容,结束时表示感谢或演讲结束。演讲时要求脱稿,举止大方,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演讲结束后安排二到三个同学进行点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与点评能力。点评可从演讲者表现和演讲内容两方面展开,补充论据或简谈感受。另外,安排专人登记相关情况,如演讲者姓名、演讲题目、演讲题材、同学点评等。笔者也将精彩部分在学生成绩册空白处记下来,也鼓励其他同学将有用、有趣或有同感的内容记录下来,培养听写能力。
二、通过作文训练,增加“写”的机会
(一)撰写周记
周记,顾名思义,是每周记录学生心路历程和学习生活的文章,可长可短,重在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同时结合年级写作要求有所侧重,初一侧重记叙、描写,初二侧重抒情、说明,初三侧重抒情、议论。由于题目内容的限制,大作文常常使学生感到“拘束”,而周记的随意性使学生“无拘无束”,往往能写出真情实感。例如有学生在周记中写周日与家人出去游玩,不小心走丢时的彷徨与无助,被与自己“八字不合”的妹妹找到时的开心与感动。也有学生针对“佛山小悦悦”事件中18个路人经过却无人施以援手以及各地频见于报端甚至上了央视春晚的“老人倒地不扶”现象抒发感慨,提倡关怀他人,莫做“看客”。
(二)结合课外阅读撰写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是一个促使生命成长、人格完善、精神提升的过程。对于一些感受深刻的作品,提倡做好读书笔记,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文章中的精华。学生可以把自己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如感悟到的作品风格、情调,作者的感受、情感,对写作时代、人物形象的评判,等等,一一记录下来,当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摘录下来。
(三)结合课文进行文学再创造
学完课文之后,可以对某些课文进行文学再创造,增强对课文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后,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亲人,是否也将爱藏在某个瞬间,将疲惫掩藏在某个动作中,并且截取这些动人的瞬间(如眼神、皱眉、微笑等)抒写亲情。不少同学想起母亲看到自己成绩不如意时微皱起眉头,却依旧鼓励着自己;想起每天上学时,父亲总是在他的书包里放好盛着水温适中的水的水杯;还有幼时爷爷吃力地背着“我”,却依旧笑呵呵的样子……不知不觉,眼眶红了,仿照《背影》写的《笑容》《父爱的水杯》《扛起我的童年》等作文,都描写细腻、情真意切。
(四)进行诗歌创作
考场作文通常有这样的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所以记叙文和议论文成为平日作文练习的主力军,诗歌则不予考虑。其实换换体裁,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诗歌具有独特的美,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涵丰富,可以通过凝练、形象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反映社会生活。初中课本中有不少好的诗歌范本,如冰心的《纸船》《母亲》讴歌了天底下最真挚的情感—母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了离别母校时的淡淡忧伤和眷恋。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只要教师放开学生手脚,多给他们创设的机会,学生的能力定能超出教师的想象。
(五)举办班级壁报、作文竞赛
学生写的周记、文学小创作,可以采用同学互评的方式进行督促和激励,还可以通过班级壁报、作文竞赛等方式展示。将同学推选出的佳作或作文竞赛中的获奖作品,定期绘制成“佳作壁报”,由宣传委员总负责,同学轮流担当编辑,张贴在班级后面的宣传栏内。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优秀习作得到及时表扬和展示,让学生经常品尝自己努力后获得的甜果,又将这种成功的喜悦转化为写作的动力。这样,写作就不再是一件令人心烦和为难的事了,写作质量也在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成功积累中稳步提高,兴趣也滋生为愿读、愿写的个人兴趣,尤其是平时写作一般的同学也能展现出自己的写作才华,而他们的成功更有激励意义。通过这项活动,还训练了学生编辑、排版、绘画、书法等多种技能,激励学生参与其他课外活动的信心。endprint
三、通过体验生活,增加应用的机会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鲜活的社会内容,而且要延伸到校园之外,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汲取语文养料,培养语文能力。
例如李镇西老师的“大街上的语文训练”,带领学生上街找错别字,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掌握語文知识并实践语文能力。他号召学生观察大街上各个商店的店名、墙上的服务公约、柜台中商品的标签,发现错别字就将它记下来。第二天全班同学将个人查得的错别字进行汇总,竟然找到了一百多个错别字。同学们又将此写成调查报告,还将错别字按类别画成表格,然后油印了几十份。后来学生又将这些调查报告分送了教育局、文化局、《乐山报》和每个有错别字的商店。当学生收到乐山报社寄来的报纸时,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正因为这个活动,孩子们从此对语文学习和词汇运用充满了浓厚兴趣。
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在复旦附中开创的“游学”课程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们按照自编教材中文学史的线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之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提升。在前往目的地的火车上,学生认真准备“游学”资料,为此废寝忘食;在景点、旅途,处处都是演讲展示的课堂,学生为此摩拳擦掌。这样,不仅饱览了沿途的祖国大好风光,还参观古迹、结识古人、感受文明文化,更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研究学习中,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其实笔者所在的学校最近几年也安排学生暑期“修学旅游”,国内有北京、齐鲁之旅,国外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之旅等,只是笔者觉得“游”的味道浓了些,缺少内容精彩、研究性高、锻炼性强的“学”。笔者觉得需向复旦附中多多学习,真正将“游”和“学”结合起来。
另外,每个假期也可以成为孩子们走入社区、走进生活的好时期。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暑假都要开展“七彩夏日”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为社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或为需要关爱的人尽一份爱心,并且以此撰写相关主题文章。还开展以“光影记忆·七彩夏日”为主题的中小学生摄影大赛,用镜头记录、展示暑期的精彩、美好与欢乐。
“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的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语文的存在,成为生活所需,自觉完成听、说、读、写任务。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