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9-01张世聪
张世聪
【摘要】对比知同异,思辨究其意,对比教学法根据参照物或互为参照地突出呈现对象的某一特点,由于其方法的深刻性与有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教学、推销等语言艺术中,本文就对比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做出相关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比教学;对比法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晏婴说过:“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可见,很久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对差异进行认识和理解。星月之光有差异,残月繁星闪耀,圆月众星拱月,自然万物都有差异,经过比较才能发现异同的所在点,在发现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解和深度挖掘。现代心理学认为,对比有利于相异或者相同的两个對象相互感应,有利于增加人们对两个对象的特征的理解。此外,比如有“认知对比原理”,比较法有助于渗透主观因素地去引导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同样可以运用于突出重点的语文教学中。
经过岁月考验,对比法几乎可以运用于任何领域,而对于语文教学,宏观上,它可以运用于同一素材的内部比较,也可以运用于两篇或以上素材之间的比较;微观上,字、词、句、段、文学背景、人物特征、写作手法、写作技巧、文章结构与感情等都可以做比较。故而,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但皆有规律可循。
一、对比法规律
(一)确定对比点
出自《管子》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与出自《在山的那边》的“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前者的主语为“政”,可见论述的对象为政权,而且补语中也揭示了其中的差异,由此可以确定在政权上有话可说。后者论述的主要对象为山的那边,进行了展开性的描写,从单一的语句上不能看出有什么联系,所以应联系上下文与作者的感情基调来确定作者的对比参照物。联系上下文可知,《在山的那边》的对比点为“山里”与“山的那边”,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想象中山那边的景象,将这种山里的执着与梦想描写得更加淋漓尽致。
因此,进行对比教学,首先要找出对比对象的范围与特点,从而找准对比点。对比点由文章和诗词主旨决定,由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引导学习。
(二)从现象看本质
并非只有对立面才能作对比,相似者也可以作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对比中可以发掘很多表象之外的信息和内涵。因此,在对比教学中,找出对比点后,除了进行对比手法的赏析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现象看本质。何为本质?一般有人类的七情六欲、社会的不同面貌与潮流趋势。从《桃花源记》众人向往的桃源世界与外界世界对比,揭示公元421年时的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生灵涂炭的悲惨现状。从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与《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之间互作内容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杜甫的漂泊孤独,他对战乱的痛恨与对老百姓的同情,以及揭示出安史之乱的战乱纷飞、社会动荡。从《红楼梦》各个富有“人情味”与特点的人物中,可以看出闭关锁国留给人们的天朝迷梦荒诞无稽。
通过对比法对文章或诗词进行深入探究,从现象看本质,能培养学生全面理解与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比法教学应用
(一)背景对比
不同时代背景,社会面貌有差异;一个人处于不同的时期,心境亦有差异。教师将对比法运用于文学背景的引入中,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作者和那时的社会背景,给阅读奠定感情基调。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记述了鲁迅少时在书塾中学习的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使整篇文章都充满了乐趣。而《故乡》记述了鲁迅成年后归乡的所见所闻,鲁迅感受到封建社会对大众的精神束缚,由此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从儿童时的快乐天性到成年后的理性,可以看出鲁迅对昔日的怀念与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内容对比
同一素材中可能存在先抑后扬或者欲扬先抑的内容,教师可以拿抑扬作对比点,从中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去寻找抑扬变化的本质,进而开展对整篇素材的教学。
例如《伤仲永》中,仲永五岁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到了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与“泯然众人矣”,是一个人从神童到普通人的沦落。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前后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比突出这种矛盾的对立,继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心。教师再对文章中间部分进行讲解,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即人仅凭天赋难以成才,还要注重后天的学习。
(三)手法对比
将对比法运用在手法讲解上,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区别不同的手法技巧。例如古诗词拿烘托与渲染、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拟物与拟人和双关与互文等手法进行两两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四)情感对比
此外,也可以将对比教学法运用到情感解析上,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让学生关注“引诗情”与“悲寂寥”,将它们相互比较,于是,诗人的豪情可见一斑。
(五)触类旁通
对比法可以运用于以上方面的讲解,亦可以运用于其他方面,比如写作课堂的散文与记叙文题材的对比、现代文与文言文字词的释义的对比、文章中详略内容的对比。
同时,应让学生学会比较法来进行文学赏析。文学具有灵活性,教师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全体学生的观点,通过主动学习与自主对比来培养学生形成思辨思维、生成自我的想法。
三、结语
将比较法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文章,发现文章的精髓,感受文章的魅力。比较法除了能更加清晰地让学生把握语文知识要点外,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为此,教师应充当好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从认识到理解、从运用到创作,走向语文学习的更高阶段。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