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运动任务提升教学效益
2017-09-01刘培龙
刘培龙
摘要:滚翻是指身体的某些部位依次支撑地面或器械,并经过头部的翻转动作。滚翻本身具有连贯和整体的技术特点,设置不同的运动任务要求,需要教师兼顾共性需要与统筹差异,正确的判断直接影响学习的归因,进而给予适宜的教学干预,以帮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关键词:翻滚;任务设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76-03
目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普遍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了较好的落实与体现。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程度,确定了不同的学习任务,但教授滚翻时,让学生“一滚到底”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影响技能形成的有个体、任务和运动环境等多种因素,本文旨在明确合理的运动任务要求对滚翻类技能形成的促进作用,帮助体育教师以终身发展的视角、以面向既有共性阶段特征又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来实施滚翻类技能有效教学。
一、滚翻类运动任务设置的价值
滚翻是指身体的某些部位依次支撑地面或器械,并经过头部的翻转动作。从方向上有向前、向后、向侧的滚翻,从动作形式上有团身、屈体和直体滚翻。而类指种类,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滚翻类指向具有滚翻特性的相似动作所形成的种类。在小学阶段,滚翻类技能年年教,但每个年级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从左右滚动到团身滚动,从前滚翻到后滚翻,从滚翻后的蹲撑到转体等等。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按照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动作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并非如此。滚翻本身具有连贯和整体的技术特点,学生翻滚不过去、滚动不圆滑的情况会常常出现。这时我尝试设置不同的运动任务要求来改善这一情况。为了能取得更明显的效果,我做了以下实验:将三年级的2个班作为实验和对照班进行新授《前滚翻成蹲撑》的研究。
A片段
教师:水平面示范前滚翻成蹲撑完整动作。
学生:学练开始时,把小垫子放成往下坡滚翻的方式。
学生练习组合动作,教师快速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逐一从学生练习场地边上巡視,伴随单独辅导,回到场地中间。
教师:请同伴之间互相观察,如果滚翻不到位,互相思考原因并改正。
学生:轮流进行练习,并互帮指点。
教师:下面把垫子的下坡姿态变成平铺,再试试看。
学生练习,教师快速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逐一从学生练习场地边上巡视,伴随单独辅导,回到场地中间……
在上到15分钟的时候,就出现有12个学生在背对教师时,消极地坐下来休息和打闹。
B片段
教师示范前滚翻成蹲撑。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原地目视一遍学生的练习情况,然后快速走到一男生组(本组动作表现为:能快速完成蹲撑动作,滚动流畅、重心稳,滚转连贯)。
教师:我发现你们动作完成得非常好,现在老师给你们增加一点难度,试试看能不能继续做好?边说边将一张小垫子折叠放于滚翻结束位置一侧的垫子下面。
第一个学生尝试练习,滚翻结束时蹲立失败。
教师:感觉怎么样?
学生:好像往斜坡上滚翻速度变慢了,起不来!
教师:那你想想看,如何解决有了高度后速度变慢的问题?
学生思考片刻后:要用点力……
教师:说得好,要加强蹬地的力量,让速度更快。再试试看!
教师又原地目视一遍学生的练习情况,然后快速走到一组女生边(能通过手臂推地完成蹲撑,滚动时方向正确,但重心不稳)。教师同样取来边上的一张小垫子,折叠放在滚翻开始一侧小垫子下面。
教师:老师发现你们滚翻不够圆滑,给你们加一个坡度再试试看?
两位女生在向下斜坡的垫子上尝试,有了坡度的助力滚翻明显顺畅,动作完成度提高了……
教师:场地不变,各小组体验其他组的练习场地,分析原因。
学生在“我还想练”和“我还有新动作”的声音中结束了。
两者主要的不同点表现在教学任务的实施方式上。A教师主要以集体指令和对辅助垫子的统一要求设置上,反映了该教师掌控课堂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B教师则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置任务和小组指导帮助。在个别指导方面,A教师以共性教学为主,而B教师是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不同任务尝试。
二、滚翻类运动任务设置的策略
1.设置不同运动任务不是逐个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面对的班级由一个个不同的孩子组成,尽管他们身上有共性,但我们不能拿一个固定的任务要求他们都能完成。如果在滚翻中设置固定的蹬撑面来统一练习,一定会有学生无法完成任务。由于孩子们客观存在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滚翻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但这绝不是要求教师逐个教学,为每一个学生设置任务,而是说去关注每一类学生,采用分别指导,分层教学,让每一类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实践研究表明,有效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练习,可以有效地避免“吃不饱”和“不够吃”的情况出现。
2.设置不同运动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并不是为了消除学生间的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它不仅需要在指导形式上做到区别对待,更需要在指导内容上有个体差异。
在滚翻类技能课上,我们常常将学生分为会滚翻的和不会翻的。案例分析发现,我们常常将个别指导体现在困难生上,把剩下的滚翻基础好的学生当做是已完成教学任务,让他们进行重复多次的练习。实际上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会让练习者“消极地坐下来休息”。相反,案例B中老师既关注了滚翻有优势的学生,也关注了滚翻能力差的学生,同时每次练习又通过小垫子的不同设置等等具体手段,来提高和降低练习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将滚翻类学习中蹬地不足、滚动不圆滑、手撑无力等现象通过不同的任务进行改进、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最终表现为“还想练”和“还有新办法”的积极氛围出现。
3.设置不同运动任务,需要共性与差异的统筹兼顾
不同运动任务的设置,既要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能满足不同发展基础的个体需要,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案例A中,每一种练习无论学生需要与否,都是全体学生以“齐步走”的方式来完成的。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诸如撑面大于蹬面的前滚翻成蹲撑的任务练习,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完成练习的。而案例B中,学生的基础学练任务为平垫上的前滚翻练习,但教师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任务要求(主要通过蹬撑面的变化来实现),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让其他学生感受这些不同的任务要求,由此界定自身练习情况和努力进步方向。这样通过对蹬撑面的改变,设置成不同的运动任务形式,形成难易度不一的多种动作形态,来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4.设置不同运动任务,需要多种因素交互作用
在体育课堂中,主要通过身体练习来达到各种教学目的,由于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课堂中出现的事件往往也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因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差异、合理满足需求,做到“目中有人”。如何针对不同个体的滚翻类技能,设计最佳的环境与任务组合,需要教师课前对影响该动作技能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任务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差异状况形成“弹性化的课程方案”。在进入课堂后,如B老师针对某一男生滚翻圆滑、动作完成质量高的个体特征,选择了斜坡向上的滚翻面,增加难度,促使其进一步加大蹬地的力量提高滚翻速度来完成技能;而针对某一女生无法在脚落地前完成交叉的动作特征,教师用语言提示其滚翻到臀部着垫时迅速交叉腿完成动作。诸如此类的设计,不一而足。
总之,设置不同的运动任务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差异和发展需求,需要教师正确的判断直接影响学习的归因,进而给予适宜的教学干预,以帮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