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春何以将个人资助挪作他用

2017-09-01

中国慈善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鬼子环境污染资助

“我们希望这笔资助真的能够帮助到他(向春),改善他个人的生活,解决他的后顾之忧。”爱佑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丛志刚表示。但是尽管“爱佑创新公益领袖”是面向“个人”的资助,向春还是决定只拿出百万奖金中的一小部分来补充生活,余下大部,他要用于和环保相关的学习、交流、实验。

“这是件意外的事情,之前并没有考虑过。但过了这么久,我还是有一些想法和计划。”

向春的这一分配计划无意间透露出环保公益机构普遍面临的尴尬—以项目为主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发展与创新。

据向春介绍,2008年以前,国内鲜有资助环保公益事业的基金会,直到阿拉善SEE、南都、阿里巴巴、爱佑等基金会的出现,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善。而这当中,绝大多数的支持仍是以项目支持为主,只有少部分会关注到机构本身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我们不是以完成项目本身为追求的,而是以最大的社会效应为目标。”向春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我们不是一个服务商或供应商,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完成什么。”

但许多时候,如果要獲得资金的支持,以两江环保为代表的公益机构,还是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可预期的成效展示。如果仅仅只是一种想法,多半不会被通过。借用电影《地道战》里的一句台词,这叫“不见鬼子不挂弦儿”。

向春显然不想只在路上“伏击鬼子”,他的目标,是把鬼子的据点连根拔起,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在寻求针对具体项目的资金之余,他更希望获得针对整个环境污染层面解决方案的资金支持。他不想仅仅局限在“治病”的层面,他要做的,是“治未病”。

他的想法也许有些超前,一如他当年选择退学投身环保事业;也许他的想法恰当其时,只欠东风—环境污染给生活带来的恶劣后果,每个人都有着切肤的感受。

从创立专注于污染一线跟踪调查的两江环保,到搭建面向公众和政府提供环境数据查询的广州绿网,向春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思考轨迹清晰可见。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称,“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失业”,明白无误地标示了他的终极目标—再无污染可治。要想达到这一点,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项目式环保治理就太过被动,且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因此,他才会将此次资助给他个人的100万,拿出很大一部分来进行环保实验—在得不到充裕的资金支持以便从更高维度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前提下,这笔资助对于实现他的目标,有了“及时雨”的味道。

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他这么做了也未必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对于向春来说,和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所获得的快乐相比,将这笔钱用于他所从事的环保事业,更令他感到喜悦。

有没有一种可能,在将来的某天,以向春为代表的公益领袖们再次获得针对个人的资助时,不必再将其挪作他用?

这很值得期待。

(《向春:突破传统的环保模式》作者:袁治军)

猜你喜欢

鬼子环境污染资助
一个人的抗战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万国造枪打鬼子
牛山魁打鬼子
艰难的行走(随笔)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