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发展需求,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17-09-01李玲

新课程·上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春邮票三角形

李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发展,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数学观念、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

一、要重视发掘教材的核心因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发掘教材的核心因素和有趣的规律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的奇妙和独特——数学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我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下面哪些电话号码是3的倍数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110 114 117 119 120 121 12315 7261010

学生判断前面六个三位数的电话号码没什么困难,而判断后面两个电话号码是不是3的倍数就有点困难?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老师用巧妙的方法能很快地判断它们是不是3的倍数,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接着教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很快就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精彩的图片和有趣的问题也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

如数学活动课“简单的周期”,教师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有规律排列的彩旗、彩灯和盆花,然后问学生:“图中盆花、彩灯和彩旗分别按什么规律排列呢?”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以上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探索、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感“问题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应体现在:(1)能把学生引入充满数学情趣的问题情境中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体验建构新知的快乐;(2)能有效地指引学生思维方向,启迪学生寻找解题途径。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至少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年龄特点。

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迪学生系统深入的探究

何谓探究?探究即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小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情境中都乐于观察、操作、思考,他们爱提问题,喜欢交流,他们都有着要证实自己想法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尝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必要的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增长智慧。

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研究。师:看到下面3个三角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能数出下面每個三角形的面积吗?(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当作半格),再猜一猜:它们的面积跟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再用“拼”的方法进行研究。把课本后面附页上的6个三角形剪下来,看一看哪两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先拼一拼。再完成下表。

小组合作探究,并根据课本上提供的4个小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最后用“剪”的方法进行研究。我启发学生:“如果老师只给你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还创造性地想出把一个三角形从高的中点处水平剪开,再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进行研究(如下图所示)。

三角形的面积=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即S=ah÷2

除了这种由浅入深的纵向探究外,我还引导学生由已知向未知迁移的横向探究。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先复习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然后再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例如,观察下面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100÷20=(100×2)÷(20×2)=(100÷2)÷(20÷2)=5

■=■=■=■=0.5

4 ∶ 5=16 ∶ 20=40 ∶ 50=0.8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和互动交流,很快就发现了比的基本性质,并且发现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核心内涵。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使学生在发现规律、获取新知的同时,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潜能的目的。

三、要拓宽学生继续发展的时空,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赞科夫曾说过:“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加以锻炼和给予正常的负担,它们反而会衰退……”课外练习和实践是学生继续深化学习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外练习和实践有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外作业,为学生提供继续发展的时空。

1.开展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大多数来源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喜爱课外实践活动,而且已具备一定的课外活动经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让学生放学回家后测算自己房间的地板、门、客厅以及餐桌的面积,并向父母或监护人了解住房的面积有多大。学生对这一活动都很感兴趣,测量和计算得特别认真。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对有关面积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量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面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定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要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把课中和课前、课后联为一体,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会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实践化,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2.注重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向难题挑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有些学生能正确解答课本上的基本题,可是一遇到有一定灵活性的问题时,他们就束手无策。从提升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角度考虑,教师在学生学会课本上的例题和基本题之后,应把一些基本问题作适当的变形、改造和升级,使其成为变式题和发展题,作为学生课外作业,或下一节练习课的内容继续探究,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1”

例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这是一道简单的和差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两种解题思路,并初步感受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但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只会画线段图重复解答这样简单的问题,应加以深化和拓展,因此,我把这道例题作了如下的变式和发展,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

(1)小宁和小春有72枚邮票,小春送6枚邮票给小宁后,两人邮票枚数相等。两人原来各有邮票多少枚?(先画出线段图,再说说你的解题思路,然后解答。)

(2)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邮票的枚数比小宁的2倍少18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先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3)小宁、小春和小欣三人共有邮票132枚。已知小宁的邮票比小春少12枚,小欣的邮票枚数是小宁的2倍,他们三人各有邮票多少枚?(先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变式题、发展题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提出了挑战,也让学生从题型的变化中、从相互比较中得到启发,学会运用画图的策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了数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课外学习更富挑战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数学发展为目标,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数学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多方面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小春邮票三角形
独一无二的邮票
深深地爱着你
小春芽
秋叶
CROSSED PRODUCTS BY FINITE GROUP ACTIONS WITH CERTAIN TRACIAL ROKHLIN PROPERTY∗
三角形,不扭腰
邮票上的“三月三”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找寻通往童年的那张“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