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中常见问题与处理
2017-09-01包东东努尔古丽·买买提
包东东+努尔古丽·买买提
摘 要:文章针对HPLC使用常见故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如输液泵、单向阀、色谱柱、检测器的常见故障,并总结日常工作实际,提出一些个人的做法和解决对策,以便使用者能及时注意所述问题,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 色谱柱 检测器 问题及对策
高效液相色譜(HPLC)作为一种分离技术和方法,目前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高精度的输液泵,应用广泛的色谱分离柱,低噪音、高灵敏度的各种检测器和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出现,都推动了液相色谱技术的迅猛发展。液相色谱仪正以它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和应用广泛的优点倍受仪器分析工作者的青睐,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卫生、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本人从事液相色谱分析工作十年,应用HPLC技术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色素、防腐剂测定等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的方法和经验,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对同行们有所帮助和借鉴,共同促进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1]。
1、对流动相的要求
1.1应使用色谱纯的液体试剂配制流动相,固体试剂至少使用优级纯。流动相配制后应立即使用,时间久了(超过2天),不宜再用;特别是加有缓冲盐的流动相,过久的贮存会导致其内部生长肉眼看不见的细菌,若仍然使用它,大量的菌丝体就会附着在色谱柱内,将大大缩短色谱柱的使用寿命。
1.2高纯水也应该使用新鲜制备的,否则回出现同样的问题。高纯水中若存在有机物杂质,当时对检测好像也没有什么影响,当日积月累的杂质吸附达到饱和时,在以后某次检
测中就有可能发生吸附杂质的脱落,引起“鬼峰”现象,如果“鬼峰”叠加到了组分的吸收峰上面,就会出现不准确的检测数据。
1.3流动相在使用前均应进行脱气处理,避免溶解在其中的气体影响基线的稳定性和检测的灵敏度。
2、输液泵的常见故障及对策
2.1液相色谱仪压力过低压力过低的现象一般是由于系统泄漏,处理方法:寻找各个接口处,特别是色谱柱两端的接口,把泄漏的地方旋紧即可。
2.2液相色谱仪压力过高这是高效液相在使用中最常见的问题,指的是压力突然升高,一般都是由于流路中有堵塞的原因。此时,我们应该分段进行检查。
(1)首先断开真空泵的入口处,此时PEEK管里充满液体,使PEEK管低于溶剂瓶,看液体是否自由滴下,如果液体不滴或缓慢滴下,则是溶剂过滤头堵塞。处理方法:用30%的硝酸浸泡半个小时,在用超纯水冲洗干净。如果液体自由滴下,溶剂过滤头正常,在检查。
(2)打开Purge阀,使流动相不经过柱子,如果压力没有明显下降,则是过滤白头堵塞。处理方法:将过滤白头取出,用10%的异丙醇超声半个小时。如果压力降至100PSI以下,过滤白头正常,在检查。
(3)把色谱柱出口端取下,如果压力不下降,则是柱子堵塞。处理方法:如果是缓冲盐堵塞,则用95%的水冲至压力正常;如果是一些强保留的物质导致堵塞,则要用比现在流动相更强的流动相冲至压力正常。
3、色谱分离柱的使用与维护
色谱柱加保护柱(预柱)是保护分离柱的有效办法。保护柱是根内装填料与分离柱性质相近的短柱,接在分离柱之前,或代替流路过滤器。保护柱的作用是收集和阻塞分离柱口的化学垃圾,这些垃圾如果直接进入分离柱会逐渐堆积在柱头,最终降低柱效能。保护柱是消耗品,如分析含糖量较高的样品,一般分析80个样品后需更换新柱芯。
4、检测器的使用与维护
当流动相用了缓冲盐更换流动相又不当时,常会在检测器管路中产生沉淀,可先用5倍柱积的水冲洗,再用10倍柱积的强溶剂(如乙腈)流过,再用50倍的柱体积的异丙醇冲洗,最后换上反相流动相平衡。当检测器管路堵塞时,可表现为柱压升高,此时,应和柱头堵塞相区分。可断开柱子,直接接检测器,如泵压仍较高,可判断压力升高是由于检测器管道堵塞造成。检测器进口是常发生阻塞的地方,正向冲洗效果常不明显,我们的经验是将检测器进出口管道对调,用6mol/L硝酸溶液反冲检测器,能很快将阻塞冲开,但要注意用低流速冲洗,观察压力变化[2]。
检测池阻塞和污染多见紫外检测器。池阻塞也可用上述方法反冲,一般都能疏通。通常,池阻塞的故障比较少见,而池污染常发生,如不干净的样品在池窗上积聚等,都会造成检测池污染。表现为基线噪音增大,仪器灵敏度下降。可用注射器依此回抽异丙醇、6mol/L硝酸,要小心操作,将池中的污物冲洗干净,最后用100ml纯水正向冲洗检测池。反向冲洗还可防止池渗漏。
以上只是对液相色谱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在排除故障时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次只改变一个因素,确定假定因素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如果通过更换组件来排查故障时要注意将拆下的完好组件装回原位,避免浪费;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这是成功进行故障排除的关键。总之,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时一定要注意样品的前处理与仪器的正确操作和保养。
参考文献
[1]靳建中.如何正确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0:9~10.
[2]孙毓庆,王延琮,方群等.现代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