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尽周折制服折桅子险滩

2017-09-01陶灵

红岩春秋 2017年8期
关键词:川江航道

陶灵

忠县城下游约25公里处的江心有一条大石梁和一个沙石碛坝,把川江分成两个河道。其中北岸河道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礁石,根本不能行船,南岸河道可以通行,但有一山岩伸入江中,阻碍江流,形成紊乱的泡漩和贴湾水。由于从上游下来的沙石不能完全冲走,堆积在左航道成为浅滩,上水轮船容易搁浅。自古木船从右航道下行,泡漩水常改变航向,即使船头不撞上山岩,桅杆和船尾也往往被山岩折断。千百年来毁船无数,船夫称这里为“折桅子”或“折尾子滩”。折桅子滩水流湍急紊乱,据说连鱼都游不上去,又名“折鱼滩”。

清代州官沉铁治滩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古人凿去了折桅子的一只坳角,木船被折撞的状况稍有改善。这是史料记载对折桅子滩的第一次整治。

时光荏苒,600多年过去了,折桅子滩又不知损毁了多少船只。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忠州刺史甘隆滨决心整治折桅子滩。他叫人用生铁铸造了12口大钟,沉入折桅子滩山岩前的江底,使河床变粗糙,减缓流速,减少泡漩水。沉江铁件铸成钟的形状,是甘隆滨经过了一番研究的。一块同样重量的铁,铸成钟的形状体积当然大得多,河床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改变水流的效果会更好。甘隆滨的“沉铁”办法是川江治滩的一个首创,这种改善流态的理论,仍用于当代航道治滩。

甘隆滨指挥把铁钟沉入江底后,并没完事。他还亲自乘船探寻航道情况,上下往返折桅子滩多次,几天后摸清了水的流向,找准了一個航标点,在伸入江中的山岩石壁上,刻下“对我来”3个大字,引导行船对准驶去,减少撞头折桅、折尾的事故。

以240多年前的技术和条件,折桅子滩无法根治,但甘隆滨的躬亲力行,不仅首创了川江“沉铁”改善流态的治滩办法,刻下的“对我来”,也无意之中成为川江最早的助航标志。

后来瞿塘峡入口处的滟滪堆上,西陵峡中的崆岭滩礁石上,也效仿凿刻“对我来”指引航向,对近代川江航标的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联专家沉树治滩

20世纪50年代,苏联派遣很多专家帮助中国建设,其中考察川江航运与航道的专家,对折桅子滩提出“沉树挂淤”的治理办法,把带枝叶的树干沉入山岩前的江底,再淤填泥石,改善流态。这与甘隆滨的“沉铁”治滩办法,在理论上是相同的,并且施工成本低,方法简单。

1956年11月28日开始实施“沉树挂淤”,树种选择枝叶繁茂的常青树。当地只有松树和柏树,其中松树很少,又全是一些小树,最后决定用柏树。每棵柏树冠径达2米,干长3至4米,干径10至14厘米。树木砍伐地离折桅子滩的路程不是太远,现砍现用。为了不磨损枝叶,砍下的树木没在地上拖行,而是用人工抬到江边。

沉树用小木船投放,由上游定位船的绞盘钢缆牵引着,从距离岸边30米左右的地方,由下游往上游投放。每棵树的间距为5米,树根向上,树冠朝下,垂直下沉在20米以下的深度。并且每棵树绑上500公斤左右的石块同沉江底,当石锚固定沉树。每沉一棵树,定位船把小木船向上绞行5米,再投另一棵。第一批沉树40棵,为第一层,接着在同一江段15米水深的地方,再投150棵为第二层。在沉树的同时,左航道浅滩挖泥船正在疏浚,挖出的部分渣石用驳船运来,淤填在沉树的周围。

1957年1月19日,“沉树”完成。一个月后观察发现,被冲走一棵,原因是水流大,树杆摇晃,磨断了系在石锚上的竹缆绳。当年汛期之后再查看,沉树全被洪水冲走,“沉树挂淤”治滩办法在折桅子滩宣告失败。

当时有一种意见,认为“沉树挂淤”是异想天开的事,不切实际乱想。也有航道整治技术人员分析,“沉树挂淤”对折桅子滩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如果当时在沉树范围内马上大量回填石碴,淤浅10多米,江水流态会有所改变,但也只是短期的治理。

筑坝制服折桅子滩

为科学治理折桅子滩,从1964年起,川江航道处技术人员开始观测河道演变情况,收集相关地质与河床资料和水文数据,把资料和数据提供给水工科研所,进行河工模型试验,最后确定了“筑坝导流”的治理方案。这个坝筑在折桅子滩山岩前的上游,从岸边伸入江里44米后,成150度夹角再建76米,外形像一个“丁”字,人称“丁坝”。

1969年12月6日,长江航运公司661工程指挥部开始砌筑。石料在附近的岸边开采,用起重机装船后运来,又用起重机抛堆坝体,人工再配合表面砌筑。坝高9米,坝顶宽5米,工程量为15900多立方米。1970年3月31日竣工,施工期近4个月。

丁坝建成后,江水主流挑离了山岩伸入江中的凸嘴,水流顺畅了,泡漩水随之大减,上游冲来的沙石被顺畅的江水带走了,左航道堆积的沙石浅滩经过疏浚后消失。经过两个水文年的河道演变观测,折桅子险滩终于得到了根治。

1973年秋,折桅子滩“筑坝导流”整治成果在著名的“广交会”上展示,得到了国内外参展者好评。

苏联专家当年建议“沉树挂淤”时,川江航道技术人员提出过“筑坝改善水流”的治理办法,但专家不认可。理由是建这么长的坝,承受的压力也很大,完全会被冲跨。折桅子滩丁坝在1970年建成后的10多年时间里,经过江流冲刷,确有坝头部分被冲毁,左航道又出现了浅滩,航道整治部门即时进行了修复和加固。1998年川江特大洪水后,又对部分损毁坝体进行了修复。但这些情形都无大碍,没有严重影响航行。究其原因,是因为折桅子滩坝体,不成直线伸入江中,折成150度的夹角,避免了坝体受水流的正面冲击,减轻了压力,不至于被冲垮。

折桅子险滩经过宋代第一次治理后,费尽周折,终于在800年后得到科学的治理。其周折过程,是众多川江险滩治理的一个缩影。

(作者系重庆市文史研究会会员)

编辑/杨洋

猜你喜欢

川江航道
《航道养护管理规定》解读
2019年广东省航道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川江往事》
长江九江段海轮航线于4月1日起开放
The Prospect of Wu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珠江口伶仃航道和龙鼓西航道恢复通航
依法治理航道 护航国家战略
川江水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