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思考

2017-09-01殷晓红

新会计 2017年7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殷晓红

【摘要】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是组织内部强化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下,高校如何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教育培养人才的系统化、专业化优势,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进程,是当前设立会计学专业的高校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 质量评价

一、引言

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新兴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的漫长发展历史,只能算是刚起步。但凭借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日益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它在组织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评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组织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在其具备一定规模的组织中,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比例达到90%以上,并且这些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组织的决策、控制、分析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而我国会计一直偏重培养记账、算账、报账的财务会计人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设置和教育也偏向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往往只是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导致了我国极度缺乏高端管理会计人才。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价值创造力,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也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为此,2014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在《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和措施中,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相关组织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我国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却存在不少问题,如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设置过少甚至空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内容偏重财务核算而轻管理控制,培养的学生掌握的管理会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距离社会和组织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議。

二、改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针对相应的专业设置,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预先设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而系统地进行的人才培养活动。主要涉及专业(或方向)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计划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方式、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同风格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形成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水平。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财政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根据文件精神,高等院校应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做一些大胆的改革探索。

三、增设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会计学(或注册会计师方向)、审计学等专业进行。但在这些专业中,明显偏重对学生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的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管理会计方面如事前规划决策、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分析等能力的学习训练。管理会计往往只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要求,并且其教学内容在各类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没有作(太高)要求,其地位还比不上财务会计、税法等相关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虽然因为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和信息化管理条件的成熟,也有少数院校尝试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管理会计专业,或在研究生阶段设立了管理会计研究方向,但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推进国家管理会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更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管理水平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应积极秉承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将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增设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以满足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广泛需求。

四、科学定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胜任会计、统计、审计等实务工作,或从事相关的会计教学、咨询及人才培训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此为目标培养的会计人才,仍然主要是财务会计工作者,很难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高标准、新要求。今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许多企业要与国际知名企业同台竞技,面临的不仅有技术方面的竞争,更有管理模式、企业战略规划决策方面的挑战。这些竞争使得企业迫切需要熟悉国际市场、懂资本运作、会战略规划、善决策管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适应市场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要掌握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管理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知会计知识,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且对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经济法律法规等相关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较高,否则无法参与单位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

要精通信息技术。现代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经济管理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会计人才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国内外、单位内外的网络资源和经济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分析、利用,从而为组织作出管理决策提供实时的资料。

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会计人员参与决策管理绝不能满足于闭门造车式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而要走出部门、走出单位、甚至走出国门,与财政、银行、税务、证监、竞争对手、单位管理层等各种对象打交道,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应付自如地做好管理工作。

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组织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收集、获取信息的范围增大,处理信息的速度加快,作出反映决策的应变能力加强,高难度、超强度的管理工作使其面临非同寻常的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难以胜任。

高等院校应针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特点,从工作面向、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科学定位相应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五、构建合理的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关键。高等院校应按照管理会计的职能、知识的层次结构、教育学习的规律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围绕经济管理这一主线,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合理安排专业课程。

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课、专业课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专业课又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由于管理会计人才对外经济交流频繁、收集信息的手段多样、预测分析的要求较高,因而通识课程中的英语、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予加强,其他课程则可以压缩或取消。对于专业课程的安排则应避免走重核算、轻管理的老路,要突出对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方面,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课程外,可以设置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概论等与管理关系密切的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更要注意加强学生战略管理能力、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考虑开设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外贸会计、管理会计(初、中、高级),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制度设计、专业英语、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则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升其综合能力,可以设置会计发展史、会计行为规则与责任、财经应用文写作、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国际会计准则、对外贸易实务、网络技术与应用、数理统计、资产评估、证券投资、电子商务等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上述所有涉外课程在条件具备时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对外经济交流能力。

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生动多元、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战略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学校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創新思维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优势,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分析、讨论、思考、行动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高科技手段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多媒体教学、翻转教学、微课堂教学等,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日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些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节省时间、随时学习等诸多便利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其教学效果远超过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

七、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由学校投入一定资金、企事业单位提供设备、环境和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双方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实现学校和单位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长期在象牙塔里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提供了真实地学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真正的职场上通过顶岗实习,对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更充分的认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应用,同时也更好地训练了实践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对学校理论教学内容的具体应用,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高级组织形式,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际化、信息化、日趋复杂化的市场经济管理,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上的高要求,使得学生必须尽早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学习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知识并及时进行分析评估,积极提出自身的看法意见,为管理层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一个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高等院校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设法寻求各方支持,积极探索建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环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八、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技艺精湛、眼界高远、思维独特的新型管理会计人才,必须有一支精通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并且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过硬的“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样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高校解放思想,“内训外引”。

“内训”是学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而开展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针对某一专题开设校内中短期培训班,鼓励老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组织老师去国内外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学术机构学习,派老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担负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任的师资,因其任务紧、技术新、知识面广、要求高,更需要学校多重视、增投入、重实效,否则只能流于形式。

“外引”则要借助于外部力量,从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专业学术机构、事务所聘请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审计师、企业家担任管理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让其带着案例现身说法,可以起到更逼真的教育效果。

九、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应对自己培养的人才质量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传统的人才质量优劣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来体现,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不能准确反映人才的整体素质。管理会计人才质量的评价,应结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内容和企事业单位战略经济管理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量化。具体指标可由高校组织财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专家、教育专家共同拟定,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使之趋于更加合理完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R].2014.

[2] 聂洁.关于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思考[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8,23(3).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