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基于1998-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2017-09-01徐安琪单学勇
徐安琪,单学勇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区域经济研究
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基于1998-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徐安琪,单学勇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平稳运行的一大因素.本文在诠释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机制以及建立模型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建立各省人均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之间的变系数模型,运用我国30个省份(除了新疆)1978-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分别采用针对性的促进政策来发展地区经济,缩小地区差异.
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人力资本;面板数据
1 问题的提出
对一个地区不同时间的经济发展情况产生影响的有很多方面,例如地理环境、政治背景、国家政策等等.本文主要选取了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和人力资本(大专及以上人数)这两个因素来分析它们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联合起来一起讨论,建立变系数面板模型来分析它们对地区经济的联合影响.
根据社会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可以将产业结构分成三类.我国的产业结构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发展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从历史经验看,产业结构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比较著名的研究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定理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会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它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时间的变化,第一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力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会对经济的发展起至关作用.
2 省际间经济发展现状
各地方的人均生产总值能够比较客观地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分析各省从1998年到2013年人均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得出虽然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基数相差很大,但从1998年到2013年各省的人均生产总值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天津市,从1998年的人均14243元增加到 2013年的100105元,其次就是北京市和上海市.增加幅度最小的三个省份是甘肃省、云南省和贵州省,贵州省从1998年的人均2364元增加到2013年的人均23151元.1998年人均生产总值最多的地方是上海市,人均25206元,是人均生产总值最少的省贵州省2364元的10.6倍多;到了2013年,人均生产总值最多的地方是天津市,是人均生产总值最少的地方贵州省的4.3倍左右.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慢慢减小.
相对于各地方人均生产总值的一路平稳上涨,人力资本的变化略显曲折.从1998年到2013年各省市的大专及以上人口数均有增加.增加绝对人数最多的是江苏省,2013年的江苏省大专及以上人数达到一千多万人,但增加幅度最大的不是江苏省,而是西藏.西藏从1998年的2070人增加到2013年的66909人,增加了25倍多.尽管西藏是增加幅度最大的省份,但是西藏目前的人力资本水平还是跟江苏省、浙江省差距很大.2013年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四个省份的大专及以上人数还不足百万人.
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首当其冲的问题.传统的农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新时期应着力促进第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各省市地区(除了黑龙江省)的第一产业比例均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有所上升.第一产业占比下降比率最大的是西藏,占比到目前为止仍然很高的有海南省、黑龙江省和云南省,分别占比24%、17.5%和16.2%.占比最小的三个省市无疑是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别为0.6%、0.8%和1.3%.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分析的样本包括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间跨度为1998年—2013年,所采用的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到2013年各卷整理所得.由于1998年到2013年间我国经历高通胀时期,为了保证和增加实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人均生产总值的数据均经过价格指数平减,并对所有的数据取自然对数.本文人均生产总值用pgdp来表示,产业结构用is来表示,人力资本水平用edu来表示.
3.2 模型的设定
根据截距项向量α和系数向量β中各分量的不同限制要求,可以将Panel Data模型划分为三类模型: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无约束模型).首先,要对模型的类型进行检验,找出正确的模型设定形式,如果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的话,估计的结果会与事实大相径庭.经常使用的检验是协方差检验.先将模型设定为:
检验的两个假定为:
检验的原理是:如果是不拒绝假设H2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系数模型(混合模型),那么就不需要进行H1的检验,直接将模型设定为混合模型就可以.如果拒绝H2假设,那么就要对假设H1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不拒绝H1,则认为模型应该设定为变截距模型,之后再用Hausman检验来找出模型是个体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还是个体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如果拒绝假设H1,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无约束模型).
在假设H2下构造F2统计量,假设H1下构造F1:
其中N为截面数目,T为时期数目,K为解释变量数目. S1位变系数模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S2为变截距模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S3为混合回归模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 N=30,T=16,k=2.
经计算:
并查表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分布的临界值为:
由上分析可得,F2和F1均大于其临界值,则说明既拒绝假设H2,又拒绝假设H1.则模型应该设定为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无约束模型).
3.3 模型的设计
由于数据中分析了30个省份16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其中会有很多宏观和微观因素影响这些数据,因此允许模型中存在差异.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cross-section weights)对模型进行估计,由于αi不显著,所以模型中不包括截距项.
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整体效果较好.(1)对于例子中的30个省市来说,从1998~2013年的平均状态来看,不仅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的经济影响程度显著不同,而且人力资本情况对地区的经济影响程度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笔者认为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以及主体产业不同.样本中的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像北京、天津和浙江,这些地区的经济不是靠第一产业拉动的,如果分析1998~2013年的数据,它们的产业结构变化很小,就更不容易看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从影响程度偏大的省市湖北省、河北省可以看出这些省份从1998年到2013年间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升级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数据中也表明出人力资本变化情况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系数全为正说明人力资本增加对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人力资本增加促进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可以看出样本中的这些省市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发展影响程度相差不大.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吉林省,吉林省的大专及以上人口数每增加1%,人均生产总值就增加0.98%;而影响程度最小的省份是黑龙江省,大专及以上人口数每增加1%,人均生产总值就增加0.62%.总体来说,人力资本的增加能很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论和建议
4.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各次产业升级
对于地方经济靠第一产业拉动的,例如之前分析的西藏自治区和黑龙江省这些地区而言,一方面要升级第一产业,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最重要的是要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改革农业生产结构,使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要求;改革农业产品结构,使其满足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强和改进这部分的农业基础,因为农业是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像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学习,积极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实现由高加工度向技术集约的转变.适应资源和要素价格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和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产品结构和质量要满足工、农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渐渐减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降低由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不平衡.
4.2 鼓励各地区发展教育,培养高技术人才
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现实中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未能充分开发,这些地区往往也是人才十分匮乏的地方.因为发展落后,所以人才流失很严重,人才流失又会导致经济发展更加缓慢,地区经济的发展就会陷入瓶颈阶段.人力资本生产和形成的差异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发展教育首先要求地方将教育放在超前发展的位置,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一套教育资助体系,提高人均占有的教育经费水平.其次是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尤其是偏远的山村地区,落实人人都有学上,人人都能上得起学的政策,保障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普遍受教育的权利.最后是鼓励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缓解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匮乏的窘境,提高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1〕罗瑞琪.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5(06):237-238.
〔2〕陈浩,方杏村.资源开发、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 2014(12):114-119.
〔3〕罗永恒,姚德权.投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02):53-58.
F124.1;F127
A
1673-260X(2017)08-0061-02
201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