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之谜— 深度透视油品零售市场价格战背后的供需失衡及深层次矛盾
2017-09-01李月清
□ 本刊记者 李月清
价格之谜— 深度透视油品零售市场价格战背后的供需失衡及深层次矛盾
□ 本刊记者 李月清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共经历12次调价窗口,其中,6次下调、4次上调、2次搁浅。
涨跌互抵后,汽油累计下调605元/吨,柴油累计下调580元/吨。
几乎成品油市场主体都卷入这场价格战中,不仅有民营和社会加油站,也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样的国家队,甚至壳牌、道达尔、雪佛龙、BP这样的跨国石油公司在华加油站,也都被价格旋涡裹挟,成为价格战参与者。
进入4月份以来,国内鲜见的油品零售市场价格战在多个省份上演,山东、河南、浙江、广东等省份均出现较大幅度油价下降。
几乎成品油市场主体都卷入这场价格战中,不仅有民营和社会加油站,也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样的国家队,甚至壳牌、道达尔、雪佛龙、BP这样的跨国石油公司在华加油站,也都被价格旋涡裹挟,成为价格战参与者;降价幅度也前所未有,最高降幅甚至达到2元/升以上。这对原本高标号油品不过7元/升左右的价格而言,下降幅度是惊人的!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共经历12次调价窗口,其中,6次下调、4次上调、2次搁浅。涨跌互抵后,汽油累计下调605元/吨,柴油累计下调580元/吨。
也许有人认为,发生在石油产业链终端的价格竞争是好事,因为消费者可以买到越来越廉价的商品。然而,事情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天底下哪儿有免费午餐?市场经济让所有人都担当了双重角色: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当人们买到更便宜商品的同时,也许正在付出更昂贵的成本。
作为基础性大宗商品,成品油巨幅波动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涨跌问题,而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全局性问题。成品油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关系密切,在CPI构成中,交通、通信类消费价格占据9.95%权重,而交通消费价格又与成品油消费关系密切。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构成中,作为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指数构成大类的成品油价格无论涨跌,都会深度影响CPI和PPI指数走势,加重人们对油价下跌带来的通货紧缩预期,而通货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加剧经济疲软。长期来看,油价下跌不仅会传导下游产业,还会造成能源过度耗费,抑制清洁能源发展。
油品零售市场价格混战不止,“底气”从何而来?价格底线又在哪里?
激烈的价格战背后折射出当前成品油市场供需失衡现状,以及掩盖在下游产业市场化背后的深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