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
2017-09-01
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小汽车1.72亿辆,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增加带来更多的停车需求。每净增100万辆小汽车,需增加停车面积达30平方公里。随着私家车以每年1800万辆的数量增长,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与有限的停车泊位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政策支撑。停车产业尚未形成闭合的产业发展环境,停车企业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专业化管理优势无法体现,导致建设、管理成本提高,融资困难,企业经营状况往往不理想。譬如,路内停车费率一般应高于路外停车,但许多城市审批后的路内、路外停车收费价格倒挂,占用公共道路资源且停放方便的路内停车反而低于路外停车,不仅使得路内停车泊位周转率偏低,也间接影响了路外社会停车场的供需关系和利用率,往往出现路内停车饱和,路外停车“吃不饱”的现象。如上海市中心区的两处地下车库和立体停车库,在高峰期间的停放率也不超过20%,造成亏损和经营困难,极大地挫伤了停车设施投资建设经营的积极性。
(二)机制障碍相对突出。停车产业属于新兴行业,但现有停车场建设审批程序中,机制障碍相对突出,制约了停车产业的发展。譬如,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属于四大特种设备之一,合格证需要特检部门来颁发。但在实际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不是设备本身,而是把车库的建设归纳为“构筑物”“建筑物”来审批。一方面,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审批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流程走完大概在1.5年左右,而机械车库的收益周期一般仅有7年左右。另一方面,全自动机械车库完全实现了人车分离的情况,但是现行的车库修建标准,对于消防、通风等方面的要求,还是按照人车共处的标准来要求,需要消防、规划、国土、住建等一批部门审批,加大了建造难度、增加了建造成本。繁琐的行政审批,让很多投资人望而却步。
(三)缺乏有效产业发展政策引导,行业集中度低。由于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以及政府支持不够,社会资本进入停车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停车技术总体处于落后水平。国内虽有500多家制造企业,但多数产品低端、落后甚至是国外淘汰产品,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技术研发能力差,行业集中度较低。此外,当前停车设施中占地面积大、使用效率低的地面自走式停车场比例高,而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间、便捷高效的立体停车库较少。发达国家机械立体车库比例为15%至20%,日本机械立体车库比例为63.5%,而我国目前机械立体车库比例仅为1.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对策建议
停车设施既是装备制造业,又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是典型的二产三产融合产业。大力发展停车产业,可带动装备制造业、房地产与市政基础设施、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汽车后产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等六大产业。目前我国小汽车保有量1.72亿辆,以3000元/年辆的停车费测算,市场空间约为5000亿元;若考虑洗车、修车、汽车美容等“汽车+”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推动城市停车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有利于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推进经济运行提质增效。
(一)加快停车设施立法。借鉴日本《停车场法》《机动车保管场所之确保法》等立法经验,推动停车设施立法,对停车问题提出原则性、指导性规定,使得停车设施产权明晰化,停车规范化,停车设施投资和建设、停车违章处罚等都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产业市场准入制度,降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主体和投资规模的准入门槛,促进产业发展。利用BOT、BT、PFI、PPP等模式,出台土地、税收、金融、奖补、产权和经营期限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放宽价格管控,通过市场手段引导需求。
(三)完善停车设施“商业配套”政策。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前提下,放宽车辆清洗、美容等附属商业面积标准;符合广告设置规划和景观要求的,可设置广告位;依法减少或取消周边一定范围内的道路停车位,提高停车设施使用率。
(四)实施立体停车库发展专项行动。将高端智能立体车库明确纳入机器人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范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增强中国停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从资金和政策层面,加强机械车库供给侧改革,大力推广高可靠性、高舒适度的智能机器人车库,扶持一批技术先进、综合实力强的停车设备龙头企业,鼓励现有500多家企业兼并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