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凯:智慧社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7-09-01郝宏伟
文|本刊记者 郝宏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信息化提出了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全新的概念。智慧社会和未来国家治理现代化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把握、理解智慧社会内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从个人体会谈了一些看法。
一、智慧社会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在讲到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候,提了三个信息化的关健词,一是“数字中国”,二是“网络强国”,三是“智慧社会”。这三个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很重要的标志,它们都和信息化相关联。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社会。汪玉凯从三种视角对智慧社会进行了剖析:
第一个视角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的基本逻辑。数字化是前提、网络化是路径、智能化是手段、智慧化是目标。
第二个视角是智慧社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万物感知;二是在网络化基础上实现万物互联;三是在智能化基础上使社会更加智慧,所以感知、融合、共享、协同、智能是智慧社会最基本特征。
第三个视角是智慧社会的生态链。一是智能治理,包括各类组织自身治理、政府对社会的协同治理,其中智慧政府处在核心;二是智慧产业(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等);三是智慧商务,包括现在广泛的消费互联网这个大领域;四是智慧服务,就是基于市场的智慧化服务和基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这都可以纳入到智慧服务的范畴;五是智慧生活,包括人的工作、生活、出行、社交、安全、尊严等;六是智慧生态,优美的环境和可持续的良好生态。 这“六智”是智慧社会的基本生态链,缺一不可。
二、智慧社会的基本形态
汪玉凯表示,智慧社会无疑是未来社会美好蓝图,也是人们非常向往的社会。
社会组织智能化。各类机构组织要通过三化融合,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三化融合在功能和结构上将普遍实现智能化,比如智能医院、智能学校、智能政府、智能家居,这是一个属于机构和组织形态的智能化,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运行的智能化。社会运行智能化是在“三化融合”的框架下,整个框架运行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如智慧交通、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智慧医院、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商务、智慧生活,整个社会运行的智能化。
社会成员自身的智能化和被智能化。比如在智慧社会当中的个人,首先要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融合。现在智能手机用户超过7.5亿,手机用户达到13亿,到处都是WIFI,到处可以上网。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信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本身就说明了一个社会成员个人自身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参与运行中的人本身被智能化。比如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区块链技术,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每个人被智能化了。摄像头、活动定位、行动轨迹、行为数据被广泛收集,大数据分析无处不在,把每一个社会参与者被智能。总之,智慧社会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方便难以想象。
智慧社会是高度被感知的社会、是高度互联互通的社会、是高度数字化和被精准计算的社会、是高度透明的社会、是高度智能化的社会。
三、智慧社会给国家治理带来的挑战
针对智慧社会给国家治理带来的挑战,汪玉凯做了充分的调研。
智慧社会到来有可能对人类活动带来巨大冲击。一是大量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替代,对社会就业形成冲击。比如无人驾驶,可能导致驾驶员失业;智能制造使一大批作业人员下岗,被机械所替代;智能商务使许多酒店管理员、服务员等没有了工作。第二社会普遍互联和高度被感知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冲击和巨大风险。比如人与人互联、物与物互联、人与物互联。一方面带来方便,另外增加了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中的风险。智慧社会里每个人的信息基本都可以对外,社会高度被感知以后极大增加了社会公开性和透明度,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方便,但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以至于国家社会安全风险有可能大幅度上升。第三智慧社会快速到来给国家治理本身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比如政府自身来看治理理念、价值趋向如何定位?治理的组织架构如何设置?治理的手段和方式如何把控?这些都是随着智慧社会到来以后有可能对政府本身带来的冲击。
从政府和社会关系来看,当下中国社会确实发生着巨大变化,十九大报告在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中讲到“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中国到现在来讲由于社会转型带来一系列挑战,中国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人类发展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挑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了,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这个过程当中老百姓不仅仅关注物质文化,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争议、安全、环境这十二个字关注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在智慧社会到来以后,伴随着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诉求的提升,这些给我们提出来一系列新挑战。
四、智慧政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扮演关键角色
智慧政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扮演的角色,汪玉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
十九大提出我国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提出来新使命、新战略。新战略就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的30年分两步走,这两步非常清晰。2020年-2035年是第一个十五年,一共有6个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度上升,中国晋升为创新型国家,第一个十五年目标里说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个十五年是2035-2050年,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十五年”最主要实现社会主义强国,同时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按照这样一个部署,政府治理现代化路径将决定着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政府治理处在国家治理前台,国家治理通过政府治理来实现,如果没有政府治理现代化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现代化。
那么,政府治理现代化问题在什么地方?就是构建智慧政府。所以,智慧政府说到底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政府。这个智慧社会要有“六个公共”作为支撑,代表公共利益,行使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秩序。政府所作所为都和“公共”两个字相联系,你乱作为可能把市场干预了。
智慧政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智慧政府最主要是提高人的五种感受,即便捷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这是十九大报告当中总书记讲的。所以智慧社会首先要注重人的感受,也应该是坚持公平正义、廉洁有为的政府。
(2)智能化治理、智慧化服务是智慧政府的基本特征
如何构建智慧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智能化的治理,智慧化服务可能是我们未来构建智慧政府最主要特征。随着智慧社会的到来,传统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模式将被重塑,结构扁平化、协同能力将大大增强,政府感知能力将大大提升,数据资源共享水平大幅度提升,系统整合、融合更加有效。
(3)创新治理方式将为“智能”和“智慧”插上新翅膀
未来智慧社会到来以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面应该创新,不仅创新思维还需要创新治理方式、管理方式,所以数字化治理将被广泛应用,应用在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这和数字中国是完全融合到一起的。
如果没有数字化、没有数字中国,我们不可能提升政府数字治理能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智慧化服务将深度发展,特别是围绕民生将会做一篇篇大文章。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服务、养老、保障性住房都围绕智慧民生方面。
未来智慧社会到来过程当中所必须高度关注的重点,既包括对公众服务,也包括对企业服务,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就业、智慧养老等等。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政府治理中,将大大提升政府智能化的管理、智慧化服务水平。
(4)中国的智慧政府将在弥补对公权力的制约短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信息化手段真正有可能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未来我们中国智慧社会到来以后,我们信息化技术构建的制度笼子完全是有可能的。比如检查体制改革,整合体制资源形成拳头。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政府深度应用,这也是必将攻克公权力的难题。比如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目录清单、财政资金使用清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网,一网打尽。还包括社会征信系统、区块链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指纹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仅在社会治理当中起到精细化管理的作用,而且精准的计算透明度还非常高,这是约束公权力非常有效的办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