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修复的合肥样板
2017-09-01
文|本刊记者 陈 君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修复的合肥样板
文|本刊记者 陈 君
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是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创了人工林成功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先河。
巢湖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东南部。近些年来,合肥市提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发展定位,不断深入推进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坐落于巢湖北岸的合肥市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就是其中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板。
巢湖北岸的绿色明珠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坐拥风光秀丽的巢湖北岸,而且紧邻南淝河入湖口,距未来的安徽省政务中心仅5公里。公园面积107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99公顷,水域面积263公顷,园区负氧离子含量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可达到2500-3000个左右/立方厘米,达到国家最高标准6级疗养水平。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肾”和“城市之肺”。
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是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创了人工林成功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先河。合肥市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在市区拥有两座国家森林公园的省会城市。多年来,这片森林,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护与修复巢湖生态环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在公园里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或乘坐观光车、或骑自行车、或步行畅游在森林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里郁郁葱葱,林水交错,在景色秀丽处,不时会看见拍摄婚纱照的新人,可谓美景配佳人。
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公园是安徽省内唯一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园内有植物280多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系统。其中,森林上层以高大的杨树为主,辅以水杉、女贞、湿地松等;中层以次生的香樟、桑树、乌桕等为主;林下由棕榈、木芙蓉、藤蔓等植被组成。公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珙桐、银杏等珍贵树种,以及再力花、德国鸢尾、荷花等水生植物。
然而在公园建成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合肥市包河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此地原名大张圩,圩是指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这里自古水草丰茂,林木丛生,从清朝开始,百姓筑圩防水、围湖造田,导致生态环境日渐破坏。”
为了改善大张圩的生态环境,2002年包河区响应国家号召,在圩区实行退耕还林,形成近万亩人工速生的意杨林。2011年,安徽省区划调整,合肥市独拥巢湖,为推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建设,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拉开序幕。2012年8月,包河区顺势环巢湖生态建设,将公园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作为惠及全市人民的民生工程,奋力打造环巢湖绿色明珠。
从2012年10月公园一期开园到2014 年2月正式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创造了“两个之最”,一是最有创意,将一片退耕还林的人工林通过生态修复打造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二是公园从启动建设到申报成功国家森林公园,历时最短,仅用17个月的时间。
坚持生态修复为先
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在建设过程中,合肥市始终坚持把生态修复理念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实施丰富植被、恢复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每年公园对河沟投放上万条鱼苗,保持公园原有水系形态,保护原生植物,尽量减少施工面积和人工雕琢痕迹,对原有灌溉渠等人工设施采用木桩护坡、去直成弯等“去人工化”措施,恢复自然河流形态。
游客畅游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图/包河区委宣传部
焦姥河就是其中生态修复的典型例子。焦姥河原是大张圩林区内的一条主水渠,修复之前,水源补给规模较小、沟塘湿地功能退化、水体自净能力弱。针对上述问题,公园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比如,对原有河道进行疏浚清淤,恢复其水体流动性;采取生态护坡,沿渠道重塑岸线,以松木为桩,同时植以菖蒲、美人蕉、八角金盘、松树等多种灌木、乔木,以达到生态护坡的目的;配套建成南淝河多级人工水质净化系统,每天为公园注入1-2万吨经过净化后的地表四类水,结合公园内已有的沟渠、池塘系统构建出多级人工湿地,园区整体水质得到净化和提升。修复完成之后的焦姥河生态水系,河道流水潺潺,河岸菖蒲、芦苇丛生、白鹭飞翔,构成一幅自然雅致的美丽画卷。
对于确需建设的配套设施,建设中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采取生态措施。生态公厕全部配套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达标排放、综合利用的目标;林区内服务驿站全部建成生态木屋,游步道采用生态路面和木栈道;坚持“保护利用和适度旅游开发”的原则,大型配套,餐饮、停车服务等项目全部布局在林区之外,严控体量和外观,使其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已经集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
创新实行“林长制”
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
2016年4月24-27日,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视察,对安徽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安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希望安徽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
为此,安徽省提出《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市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后,又在全省率先推出“林长制”。今后,在合肥不仅每条河流有“河长”,山坡园林还有“林长”。
2017年6月4日,合肥市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启动仪式举行。合肥正式在六大生态区域实行林长制,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根据《合肥市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合肥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国有林场、重要生态廊道、城市重要公园、重点水源涵养林六大生态区域实行林长制,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
“林长制”实行考核制度。县级及以上“林长”负责组织对相应下一级“林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未完成任务或未达标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据了解,合肥市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森林+”,加快林业和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区域森林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森林旅游城市产业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森林旅游景区、景点和“森林人家”品牌。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将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安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江淮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