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内画鼻烟壶大师杨志刚“壶里乾坤”技艺精
2017-09-01
本刊记者彭立昭文/摄
京派内画鼻烟壶大师杨志刚“壶里乾坤”技艺精
本刊记者彭立昭文/摄
内画鼻烟壶成为鼻烟壶艺术众门类中的一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内画在海内外被誉为‘鬼斧神工’、‘中国一绝’。实际上,鼻烟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鼻烟壶,顾名思义,就是盛鼻烟的容器,是鼻烟的一个附属品,它却能集中外绘画、书法、雕刻、镶嵌,以及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珐琅、金属等工艺于一体,博采众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艺术的缩影。内画鼻烟壶只是我国工艺海洋里的一滴小水珠。内画发祥于京城,我的师爷就是清末民初时期京城四大内画名家之一的叶仲三,他被称为现代京、冀两派内画的创始人。旧时一些迷信的老北京人,实在不能理解在壶内壁作画的技巧,认为是鬼神钻入壶中,施展法术画出精美画片,所以也称之为‘鬼画壶’。《红楼梦》第52回里就精彩地描写了这个鼻烟壶……”杨志刚说,尽管鼻烟壶有京鲁粤冀几大流派,但祖师爷都是宫廷里的,都源自北京。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北京六大非遗项目传承人”特别活动现场,杨志刚师傅端坐在工作台前,向我们展现了一番“壶里乾坤”技艺——“内画鼻烟壶”。只见他左手托着一枚不足10厘米高的水晶壶,右手指尖捏着特制的弯头画笔,从窄小的壶口探入,轻描淡写之间,壶壁上渐渐“跃出”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人物,精湛绝伦的内画技艺,让我们大饱眼福,而他的话语更是幽默风趣。在现场,杨志刚师傅还表演了如何使用鼻烟壶。他熟练地取出一个鼻烟壶,旋转盖子,用小勺取少许放到手上,右手拇指和食指捏起一小撮,放入鼻孔内侧,轻轻一抹,再深深一吸,瞬间整个人神清气爽,让大家好生羡慕。
杨志刚师傅是叶仲三的第四代传承人,19岁从艺,师从刘守本。如今“内画鼻烟壶”,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杨志刚也成了京派内画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打小在北京长大的杨志刚是怎么与京派内画鼻烟壶结缘的呢?原来,杨老的母亲在工艺美术工厂工作了一辈子,他家也算是有些手工艺的渊源了。1981年,杨志刚高中毕业后,直接考进了工艺美术厂,绘画和文化课都考了个第一名。当时,厂里就只挑选了两个人,分别是入厂考试的男状元和女状元,分配进了玉器车间的附属班组——内画车间。尽管小时候就经常跟着妈妈到厂里玩耍,各式玉器、瓷器也见了不少,但杨志刚在进入内画车间前,还从来没有接触过鼻烟壶。整个内画车间,一共才十几个人。进厂第一天,杨志刚就被领到他的师父刘守本先生的跟前,他第一印象是师父“穿着像医院大夫”。师父先让他练习基本功,拿来鼻烟壶坯、笔、墨、砚台,让他从最简单的勾线开始慢慢学。后来他又自学了素描、色彩、国画人物基础、书法、篆刻等相关美术基础技法。
“我当时对这个一点儿概念也没有,觉得内画特别难,不但要反着画反着写,施展的空间还特别小。师父教我的不是作画,而是做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父说,京派内画大多以传统人物为主,以历史故事、文学故事及民间传说为主要题材,老北京人文风物也得到展示,文学性强,雅俗共赏,你接触久了自然会喜欢上的,还有,内画都靠这笔头的‘尖端技术’,要驾驭它,你就得坐得住。就这样,我就一点一点悟。画错了、弄花了,再用铁砂洗了,重新练。”就这么练了三个月,杨志刚拿着勾好了线的“嫦娥奔月”去见师父,师父多余的也没说,就吐了三个字:“上色吧。”
两年以后,杨志刚终于一个月可以画一个壶了,其实他说老师傅们一个月就可以画三个壶。师父对他很满意,说你可以正式出师了,他成了正式工。如今,一个好的鼻烟壶,杨志刚师傅说自己也需要画一周。这得根据作品的题材来决定,作画难度不一。单一人物、单一场景的容易,人物场景众多就难画。比如经典的百子图、水浒图,一个鼻烟壶上正反两面,一共出现几十个人物。每个人物的表情、衣服、兵器都不尽相同。10年中,北京美术厂经过一次改革,将原先的大厂拆分成许多小厂,杨志刚也随之到了新单位,其间,他与恩师刘守本合作创作的大型内画水晶灯《长安灯会》,荣获中国轻工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一等奖。
2011年,杨志刚被任命为京派内画项目市级传承人,除了内画的工作,杨志刚又多了一份传承的责任,他去北京一家大学专门给学生们教内画培训。他说,“虽然3个月的培训时间太短,也教不了什么,但那些学生真的非常认真和努力,这也带动了我们,真的想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在今天,鼻烟壶已经失去了实用功能,但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它承载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我想,它可能不需要什么光辉的业绩,但应该让后来人知道,有这么一门艺术。如今,像我这样会画的,也就剩五六个了,我还算年轻的。”
杨志刚见证过鼻烟壶厂的兴盛,也亲身经历了手工艺行当的整体衰落。他说除了最初的爱好,后来的职业,现在更重要的是感到肩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