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嘉道经世思潮产生的思想渊流

2017-08-31潘璐辰王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

潘璐辰 王番

摘 要 清嘉道年间作为“近代中国的前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末世的衰败局面。但在衰败的背景下,许多新因素开始出现,经世思潮在此时也顺势萌生。嘉道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节点,对中国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经世思潮,在此时期产生,这绝非偶然。对嘉道经世思潮产生背景及原因的研究,对研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嘉道年间 经世思想 西学东渐 乾嘉学派 重商思想

中图分类号:K825. 81 文献标识码:A

1“西学东渐”冲击下的清代学术变迁

清朝前期,在稳固了政治局势后,将程朱理学定位官方思想,以加强对思想控制 ,并屡兴文字狱来压制言论。在这种高压的文化专制环境下,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社会风气一去不返,经学家们因此转向经学原典中去寻求出口,原来在明清之际蓬勃的经世思想,渐渐地失去了“致用”的求实精神,而转向单纯的追求学术,注重考据求证,经学家们埋头于纸堆古籍之中,越来越脱离现实。到乾嘉年间,形成了重视两汉经学的乾嘉考据学派,即“汉学”,又称“朴学”。

乾嘉考据学派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乾嘉考据学派事实是对明末清初经世思想的一种畸形发展。黄、顾等大儒在经历了明亡易主的镇痛之后,开始反思宋明理学空谈修养心性的弊病,认识到现实与实践的重要性,“事关国计民生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通过“援古证今”,以达到“经世要务”的目的,即“经世致用”。清初经世思想家们,重视对古籍的挖掘,从中发现应对现实问题的良方。然好景不长,黄、顾等人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民主的成分,這对渐渐稳定下来政局的清朝统治者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本来清朝统治者即是文化落后的边缘者,对中原汉族怀有很大的防备戒心,汉人亦无法诚心接受满人的统治,双方民族矛盾尖锐。局势安定下来后的清朝统治者急需统一思想言论,从而大兴文字狱,压制言论,经世思想家们的学说自然无法正常一脉相承下去。他们的继承者,在统治者的文化暗示下,只能避其锋芒,另寻出路,渐渐地疏远政治,只专注于学术,变成了为考据而考据,失去了经世致用的活力,这便形成了乾嘉时期的考据学派。考据学派这种对经世思想的“畸形”传承,为嘉道年间经世思潮的复兴保留了火种,成为其直接的思想来源。

在横向上来看,明清之际西学东来,中西文化开始碰撞、交流与融合。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的传教士就到达了中国,开始了同中国的交涉。传教士们在当时带来了大批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其中,金尼阁在1621年,一次就带入中国7000部西书,这些书除了介绍西方宗教的书籍外,更多的是多种多样的科技类书籍,包括数学、建筑、天文、物理、医学、航海等,这些书都是介绍当时西方最先进的书籍,一点都不过时。可想而知,这次“西风”给中国带来了多大影响,崇祯七年,利用西方天文学知识编成的《崇祯历书》,清朝一直沿用该历法。而且明清的易代,也没有给传教士来华造成太大影响,直到顺治康熙时期,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丝毫不减。康熙时期还曾下令编成《康熙皇舆全览图》。这一系列都是西方近代科技思想对中国有所影响的表现。可见西方的近代思想逐渐闯入中国士大夫的思想世界,当然这远远无法动摇中国的传统理儒。但是具有近代意义的思维方法与考据学相结合,促进了经世思想的产生。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包容性,能够将外来文化本土化。西学带给中国的这些先进技术,促使中国逐渐产生了近代意义的思维方式,而这些近代意义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中,产生了经世思想。经世思想也是应对外来文化侵入而表现的另一种文化复兴。现在在西学的挑战下,传统的知识分子们自然意识到危机,开始重视现实,注重实践,注重实学。

所以经世思想的产生,与“西学东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时期,这种对过去的批判性总结,是中国传统理儒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亦是新思想正在萌发的表现。在新思想萌芽的过程中,西方思想的闯入,为传统理儒注入了活力。

2嘉道年间的社会危机与“今文经学”的复兴

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之后,清朝面临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特别是到了嘉道年间,局势更是直转而下,吏治、经济、文化等都呈现衰败景象,社会危机加剧。

以吏治腐败为特征的政治危机日益加剧,贪腐贿赂盛行。从乾隆中后期开始多有官场贿赂的现象。在中国历朝历代虽也有腐败问题,但少有像清朝这么严重过,几乎无官不贪。“州、县有千金之通融,则胥役得乘而牟万金之利;督、抚有万金之通融,州、县得千金而牟十万之利。”特别是到了嘉道时期,买官卖官盛行,奢侈浪费,文恬武嬉,法度废弛,清朝已千疮百孔。随着官员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的不断升级,加上灾难频发,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康乾时期积攒下来的政府库银很快耗费殆尽。特别是道光年间鸦片的输入,使中国白银外流加剧,这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由于康雍时期摊丁入亩的推行,高产作物的引入等因素的影响,清朝人口开始进入一个井喷式增长的时期。这虽然为康乾时期的盛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却也为嘉道时期的衰世埋下了伏笔。人口增长了,贫民、流民却也增加了,而且粮食产量没有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了粮食危机,这也是社会动乱的主要根源之一。以流民为主体的白莲教大起义就发生在嘉庆初年,嘉庆十八年发生在河南、河北、山东的天理教起义,主要也以是贫苦农民为主体。乾嘉时期以流民为主体的匪盗、会党暴乱此起彼伏,俨然一幅末世的景象。

从乾隆末期到嘉道年间,清朝处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中,刺激了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儒精神。乾嘉考据学派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开始自我反思,逐渐认识到脱离社会的考据学的弊端。嘉庆元年,焦循便指出“近时数十年来,江南千余里中,,虽幼学鄙儒,无不知有许、郑者。所患习为虚声,不能深造而有得。”嘉庆十九年九月,段玉裁致书陈寿祺,认为“今日大病,在弃洛、闽、关中之学不讲,谓之庸腐,而立身苟简,气节拜,政事芜。天下皆君子而无真君子,未必非表率之过也。”

乾嘉学派虽然做出了反省,但汉学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无法为岌岌可危的清朝提出挽救社会可行的思想对策,在这种情景之下,侧重于探索“微言大义”,提倡社会革新的今文经学乘势“复兴”。今文经学即西汉时期儒生们传授的经书,因用当时的通行文字隶书写成,所以称之为今文经学。后来今文经学渐渐衰落了。直到清中后期,经学家们有感于考据学派只知“争治训沽音声”,不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其实际:清今文经学是对考据学的批判性继承,上承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想。最早提倡今文经学的,是乾隆时期常州学派的代表庄存与,常州学派的出现也被视为清今文经学复兴的标志。庄存与极力推崇《春秋》,发掘“微言大义”,提倡关注社会现实,后来他的学说被刘逢禄、龚自珍继承发展,至魏源时期已经形成为一股影响巨大的经世思潮,龚自珍和魏源合编的《皇朝经世文编》是对经世思想的总结。

经世思潮正是通过今文经学的兴起而产生的,可以说经世思潮上承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想,脱胎于乾嘉考据学派,最后寄生于今文经学,中国传统的理儒是经世思想的重要源流。

3清代商业的发展与“重商思想”的兴起

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但是经济结构复杂化,商品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明清时期一度为人诟病的就是海禁和闭关锁国,但在康熙台湾统一后,清朝在沿海地区的统治已经稳定,开海禁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只是时间问题。康熙指出:“边疆大臣当同国计民生为念,今虽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这番话表明康熙帝决意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决心开海禁的意图。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开江、浙、闽、广海禁,于云臺、宁波、漳州、澳门设四海关”这几个开放的省都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贸易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清时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康、乾年间流通的外国银元,除主要的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可见当时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活跃。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中逐利的思想开始兴起流行,人们受到这种商业思想的影响,开始关注现实,这种思想上升到国家高度,就由“经商”转变为“经世”,关注国计民生和社会现实问题。嘉道时期经世思潮流动比较集中的几个地方,正包括东南沿海诸省,这些地方都是当时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地方,也是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

伴随着经世思潮的产生,一部分人士逐渐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开始冲破封建社会“重本轻末”的传统观念,重新省视农商关系,逐步形成了“重商”、“用商”、“利商”、“便商”的思想和政策。陶澍就有提出“固商本,纾商利”的思想,重视商人、发展商业、提倡农商并行。重商思想的提出,具有近代因素,无疑使经世思潮更具活力,促进经世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使经世思想蔚然成风,传播开来。

4结语

全文从外来思想、本土文化、商业思想三方面探讨了清嘉道经世思潮所产生的思想渊流,经世思潮中包含了许多近代的因素,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开启近代化的转折。只可惜,此时的中国到了社会文化大转型时刻,自身的文化面临危机,失去活力,正处于反思阶段,而且面对更为先进的西方文明,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出于自我保护,排外思想应生,表现为故步自封,天朝大国心态,闭关自守。但传统文化还是在外力冲入与内力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日知录集释.原序》康熙己亥仲秋,门人潘未拜述。

[2] (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二十九《上执政论时务书》。

[3] (清)焦循《焦循诗文集》,广陵书社,2009.

[4] (清)陈寿祺:《左海文集》卷四,《附懋堂先生书三通》之三,清刻本。

[5] 《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六,康熙二十三年七月乙亥条。

[6] (清)赵尔巽:《清史稿》卷一二五,《食货六》。

[7] 《陶澍集》(上册)《复奏办理两淮盐务—时尚未有把握折子》,岳麓书社,1998.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
利玛窦对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作用管窥
清末幼教机构研究
西学东渐文化交流下近代民间婚姻习俗的变迁
用交往与交流消除隔阂与误解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西学东渐”与上海近代体育的嬗变(1843-1949年)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图书馆研究概述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