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2017-08-31倪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就业导向

倪萍

摘 要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进行分析,找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三本院校和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课教学为例,探求一种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即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本课题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的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使我国高校教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还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自觉的运用于实践中,并通过实践不断的对理论进行修正,使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理论研究得到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 就业导向 英语专业就业现状 核心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就业现状

从上世纪末到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有着越来越深刻而广泛的认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几乎任何一个综合类本专科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英语或类似的专业,英语专业自然也成为了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从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整个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这让本来就已经炙手可热的英语专业更加受到追捧,英语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加。到如今,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英语专业人才已经过于饱和,供大于求,就业难已经成为各高校和英语专业学生必须要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同时,英语专业硕士招生也在扩大,英语专业的博士点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大量海归学生,这就使得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另一方面,我国的英语教育日渐普及,国内大多数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英语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都有所改善,各种英语培训辅导机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可以通过自学来提高英语水平。而科班出身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语言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小,市场和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纯粹会英语的学生,而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翻译、教学、外贸、研究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出现了滑坡。

21世纪国际间竞争的特点是在交际中竞争,在竞争中交际。作为国际间交往工具的英语和文化传播者的英语人才必将成为这场竞争的核心。英语专业必须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根据对就业现状的调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在当代的高校英语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设置课程过程中因为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了其不科学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与行业需求脱节;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较为单一,造成了教学模式滞后;三是专业设置盲目跟风,教材的选择脱离了社会的应用实际,没有针对性;四是考试考核的方式过于传统,不符合当代社会就业的要求。

上述这些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高校进行英语教学和课程的相应改革,这样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下我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主体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理论层面高校英语教学实践还需要进行深一层的总结与升华。如:要全面推进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加快英语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要进一步构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师资、教材、语音室等软硬件设施方面的基础建设;高校教育质量的考评及考核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健全等。

本课题对于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高校教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同时还将理论研究成果自觉运用于实践中,并通过实践不断的对理论进行修正,使得高校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得到相应的提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摆脱固有模式的限制,立足本校的实际,科学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既要考虑到专业的特点,又要结合行业需求。建立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革核心课程设置中不合理的地方,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必须要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改革,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根据 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种类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笔译等课程。这些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为主。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词汇学、文体学等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交、经贸、管理、新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目前我校按照大纲规定的课程类型开设了一些系列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如英美文學、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词汇学、语言学等,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课程都不够广泛和深入。按照大纲,英美文学应开设在本科三、四年级,分别安排一学年的课程,然而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英美文学都被压缩到了一学期来上,每周2课时,实际教学周为16-17周,总计32-34学时,对于文学课程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此外,语言学课程也基本上以导论为主,没有系统深入地讲解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我校三、四年级所开设的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基本上以选修课程为主,数量也偏少。先把学生按照未来的发展规划分为两个主要方向:文学和商务方向,再开设分方向的选修课程。文学方向的课程为英美文学、语言学、词汇学、教学法和高级口译,商务方向为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和商务英语口译。受制于学校的大纲规划,文学方向的学生只能学习相应方向的选修课程,而商务方向的学生也只能学习商务方向的选修课程,在专业知识的获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对于学生的就业无疑也是一种缺陷。而我校的目标是着力培养外语基础扎实,专业特长明显,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宽广国际视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要有英语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四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着眼于未来十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学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英语教育界何其莘等学者就开始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们把这种能力概括为“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一精神后来被写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遗憾的是,《大纲》执行10多年来,全国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进展仍然较慢。2008年,胡文仲、孙有中等学者依然警醒外语界: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但令人欣慰的是,全面推进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当前外语界的基本共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在谈及该校倡导的通识教育时强调:“无论课程的内容是什么,无论它如何发展,我想说,通识教育的旨趣不在于教人思考什么,而是如何思考。” 他还进一步明确指出:“头脑经过磨炼会变得更灵敏,能使你们批判性地独立思考,这才是耶鲁能给予你们的最好的礼物。”

就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胡文仲、孙有中两位学者提出制约我国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英语专业“一直将技能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二是“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很小”。他们认为“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通用型英语人才是指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因为英语专业过分突出了技能训练,所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上无法兼顾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薄弱。此外,英语专业技能課程本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严重制约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现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占总课时的67%,专业知识课程占15%,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18%。全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都参照了这个比例。在多数外语院系,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均高于《大纲》的规定。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语言技能的训练上。而思辨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那些约占三分之一的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但遗憾的是,这些课程往往也是思辨含量不足的语言知识、文化概括和文学鉴赏类课程,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思辨能力较弱实属难免。因此,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大量的英语技能课程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形成的瓶颈。

笔者认为要实现英语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因为英语技能课程有可能但并不一定会阻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一定要以牺牲英语基础为代价。但是在大多数外语院系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语言技能课程所占比重确实过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总课时被限定的情况下,适当压缩技能课程,增加专业知识和人文通识课程,建立跨专业辅修或双学位机制,利用校级通识教育选修课平台乃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课程大纲的制定应整体规划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不同课型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的具体任务;教师则应根据所教课程的具体特点,设计适当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形式,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思辨技能。这样,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四年一贯地展开对学生思辨能力的系统训练。

此外,根据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还应加大我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量,特别是一(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3页)些顺应市场需求的课程,如翻译类、外贸类和商务类等课程,可以从专业二年级开始陆续开设,文学类和西方文化类的课程应该至少开设一年以上,同时取消现行的专业方向划分,所有的学生共同选修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取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想要体现英语专业真正的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地位就要积极向相关的人文学科领域拓展,应逐步用英语讲授一系列人文通识类的课程,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美当代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史、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等。

评价高校的教育是否合格,就业效果自始至终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就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形势来讲,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与政府进行双方面的努力。政府要对这方面进行积极的考虑和应对,而高校则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以市场和就业为其发展的导向,狠抓教育质量,以市场的需求为教学标准,不断发展特色教学,在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式前要不断的适应和变革,从而形成将招生、教育、就业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的良好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无论开设什么课程,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授课,检验一门课程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因此,核心课程改革应以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实际效果为风向标,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改革贯彻到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希望可以用一学年以上的时间来实施核心课程的改革,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做好教学效果监测和问卷调查工作,相信本校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对同类三本院校的英语教学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安徽外国语学院校级“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Awky2016022)。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04):1-6.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11):68.

[4] 何其莘,殷桐生,黄源生,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5]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09):245.

猜你喜欢

就业导向
就业导向下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