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7-08-31张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教改课堂教学

张悦

摘 要 传感器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课程自身特点,导致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难度大,本论文主要针对高校传感器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传感器原理 教改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检测技术和测控技术的精度、准确度以及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而传感器作为现代检测技术和测控技术的首要部件,它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高校电子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属于综合性应用类课程,课程的作用十分重要。该门课程主旨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非电量的检测,转换和测量,但由于课程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使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现就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传感器原理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知识部分枯燥难懂,实践教学部分内容落后。

《傳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于课本中介绍的大多数传感器而言都是基于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效应来进行数据传感的,这就要求学生熟知各种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效应,在构成整个传感器系统时,还涉及到了信号处理、模数电知识等。整个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知识覆盖面较大,对学生基础性课程的要求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晦涩难懂,较为吃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多采用集成化程度较高的实验箱作为实践教学工具,而这种实验箱由于集成度较高,学生的实践本质只是停留在结论验证层面,达不到真正的实践层次。

(2)教学方法、模式程式化,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通常都是先讲授传感器“原理”,再讲授传感器“结构”,最后讲授传感器“应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对课程内容学习没有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直接的影响到了课程教学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对于传感器课程的学习兴趣,切实学好传感器课程,掌握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该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可采取以下手段进行改革。

(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计划。

传感器课程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多且杂,造成学生上课负担重,难以掌握学习重点,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首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在上课过程中强化重点内容,简化非重点内容(例如,可对某些理论知识中的非重要的复杂计算进行简略讲解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计划。

(2)改革传统教授模式,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式教学过于程式化,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进行知识点讲解。教学内容可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教师还可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建立的网站资源可以包括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视频点播,网上自测、课程论坛、教学改革等信息。

(3)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学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传感器实际应用模型,通过对实际应用系统的工作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对系统核心部件的原理得到理解。加强该门课程的实验课课程学习,既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对理论课程的进一步理解。

总而言之,传感器课程对于高校电子专业学生十分重要,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该课程的改革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大量教学一线教师不断进行摸索总结,进行完善,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盛春明,赵玉林.《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教改方案及其实施成效[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93-95.

[2] 蒋全胜,吕家云,宁小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检测技术教学模式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146-148.

[3] 蒋全胜,吕家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3):144-146.

猜你喜欢

教改课堂教学
初中美术教改新思路初探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解决措施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