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和情绪工作的相关研究

2017-08-31孙彤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孙彤彤

摘 要 本研究选取了2020名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了教师工作倦怠量表和教师情绪工作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和情绪工作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表面行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被动深度行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主动深度行为与低成就感和去个性化呈显著负相关。情感衰竭维度与去个性化维度与情绪工作总分呈正相关,低成就感维度与情绪工作总分呈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情绪工作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表面行为对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被动深度行为和主动深度行为对低成就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工作总分对职业倦怠总分和情感衰竭及去个性化维度都有显著负向预测的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情绪工作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处在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儿童,并且承担着学科教学任务、考试升学压力及来自学生家长的期盼的重担。此外,教师还面临着来自社会给予的过高期望与工作的多重角色转换等问题。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现象,虽然问题不太严重,但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使用“职业倦怠”一词来描述和界定职业倦怠现,该词描述的是那些处于服务于行业的人们因为过长的工作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而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就是从事服务性或其他方面的工作人员由于无法面对长期过度的工作压力从而出现的一种极端的心理,是工作压力与自身需求之间不可调和的产物。职业倦怠和教师职业倦怠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教师是职业疾病的多发人群,很多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冯勒诗等学者在经过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并提出了了职业倦怠的三个具体表现,即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与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对于工作的热情基本或完全丧失,它是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中最典型的症状。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冷漠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表现为教师逐渐感受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对工作失去最初的热情,對教育、教学也心灰意懒。本研究延续这一分层,将教师职业倦怠分为情感衰竭,低成就感、去个性化三个维度。

本研究将具体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和情绪工作的关系,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中小学教师的情绪工作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期望通过提升情绪工作以改善职业倦怠,以丰富教师职业倦怠与情绪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1研究方法

1.1被试

采用方便整群取样方法选取研究的被试。经有关部门和教师本人的同意,选取了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共2020名中小学教师参与。共发放问卷2020份,回收问卷1853份。问卷回收率为91.73%。其中女老师908人,男老师890人。

1.2工具

1.2.1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本研究采用了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教师工作倦怠量表》,并从表述方式等方面作了细微调整。该问卷由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共22道题目构成,其中情感衰竭维度8道题,低成就感维度8道题(反向记分),去个性化维度6道题。采5点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重。该量表的Cronbach 系数为0.840,信度较好。

1.2.2情绪工作量表

本研究采用了刘衍玲编制的《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量表》,该量表包含表面行为、主动深度行为和被动深度行为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5个项目,共15个项目。问卷采用5点评分法。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1-0.779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802-0.895之间,有较好的信度。

1.2.3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收集数据。施测完毕,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并输入计算机,最后用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

2.1教师职业倦怠与情绪工作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及总分都与表面行为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主动深度行为维度与低成就感、去个性化维度及职业倦怠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被动深度行为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情感衰竭维度与去个性化维度与情绪工作总分呈正相关,低成就感维度与情绪工作总分呈负相关。虽然情绪工作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没有呈现显著相关,但是其各个维度之间,维度和总分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所以很有可能两者存在不显著相关的相关关系。

2.2教师情绪工作对职业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情绪工作对于职业倦怠的作用,以教师的情绪工作作为预测变量,教师职业倦怠及各个维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从表2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表面行为、情绪工作总分进入了情感衰竭的回归方程。被动深度行为、主动深度行为及情绪工作总分进入了低成就感的回归方程。表面行为与情绪工作总分进入了去个性化的回归方程。表面行为和情绪工作总分进入了职业倦怠总分的回归方程。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情绪工作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表面行为对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被动深度行为和主动深度行为对低成就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工作总分对职业倦怠总分和情感衰竭及去个性化维度都有显著负向预测的作用。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出教室职业倦怠与其情绪工作各维度是有显著相关的。表面行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呈显著的正相关。从回归分析上看,表面行为对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两个维度都有正向预测的作用。说明了表面行为得分越高,越容易出现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的现象。虽然情绪工作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没有呈现显著相关,但是其各个维度之间,维度和总分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从表2中表明表面行为和情绪工作总分进入了职业倦怠总分的回归方程,所以两者存在不显著相关的相关关系。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情绪工作能负向预测职业倦怠。具体表现在情感衰竭、低成就感、去个性化三个维度上,且情绪工作总分也负向预测了职业倦怠总分。在情感衰竭维度上,表面行为对情感衰竭有正向预测作用。教师虽然运用自己的内部情绪资源伪装了外部的情绪表现,但是其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仍与学校的规章要求相冲突,需要付出较大的情绪努力,会导致情绪衰竭更严重。在低成就感维度上,被动深度行为、主动深度行为都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教师如果采用主动深度行为和被动深度行为,主动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情绪,可以减少情绪的努力,及工作环境中的内外部冲突,降低心理资源的消耗。提高自身职业的成就感。在去个性化维度上,表面行为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表面行为是在个体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所要求的情绪冲突时,相应地只改变外部行为表现,而内心情绪情感保持不变,是暂时的一种假装情绪表现。

研究结果启示,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及教师本人要重视情绪工作的问题,缓解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使教师以更加积极的面貌承担教书育人的百年大计。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培训,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此外,应该加快構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警和干预机制,对筛选出的教师予以帮助,提供支持。同时教师应该学会合理运用自身资源,主动进行心理的梳理,寻找有效的宣泄途径,不断提升心理素养,丰富自身心理资源。

参考文献

[1] Byme.B.M.The Maslach.Burnout Inventory:Testing for Factor Validity and Invariance Across Elementary Intermediate and Secondary Teach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3,66(3)197-212.

[2] R.L.Schwab,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Hand 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Sikulan Editor,Macmillan,1996,P.53.

[3] Donhan.J.&Varma.V.Stressinteacher;:past,presentandfuture[M].Whurr,Publishers. Ltd,1998,61-63.

[4]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

[6] 张欣.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8.

[7] 蒲早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J].教育科学论坛.2013,(4):77.

[8] 杨露.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小学教师 “只教不育” 现象探析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